共抗白癜风你我同行 http://m.39.net/news/a_5778520.html“看朱成碧”,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将红颜色看成绿颜色,形容人的眼睛花视线模糊。最早出自南朝·梁·王僧孺的《夜愁示诸宾》:“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是对思念乡友的描述。
后来一代女皇武则天,将“看朱成碧”借来化用,写下一首情诗《如意娘》,这首诗对她后来实现理想抱负起了一定作用。
武则天,又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14岁时她被遴选入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获赐号“武媚”,后人又称她为“武媚娘”。
武媚娘侍奉李世民12年,没留下一儿半女,这从侧面隐约说明,唐太宗对她感情淡薄。
唐朝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武则天与其他皇宫嫔妃,被发往长安的感业寺,出家为尼。《唐会要·卷三》:“太宗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
出家为尼的武则天,心有不甘,难道就此青灯*卷,终了一生?武则天不是弱女子,她不想碌碌无为,她要寻找“翻身”的机会,而事实是这种机会和可能性真的存在。
唐太宗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就与前来探病的太子李治,悄悄“暧昧”了。当时武则天25岁,她凭借“武媚”魅力,征服了21岁的太子李治。对这段情缘,正史记载很简约。《唐会要·卷三》):“时上(指李治)在东宫,因入侍,悦之。”
永徽二年五月二十六,是唐太宗去世一周年的忌日。已经是高宗皇帝的李治,来到感业寺焚香祭奠。武则天与李治,分别一年又重逢了。“武氏泣,上亦潸然”,两个人见面都哭了。
只是这隔着辈份的恋情,即便在风气开放的唐朝,也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寺中重逢留给武则天的,是“思而不得”的苦闷与懊恼。
武则天病了,她“憔悴支离”,她“以泪洗面”,她“看朱成碧”。为诉说相思苦,她给高宗皇帝李治写去一首情诗《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此诗最后一句所引用的典故“石榴裙”,出自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原意是指红色裙子,后转意为女性靓丽。后来就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之说。
武则天这首情诗,短短四句,心真意切,缠绵悱恻,写尽相思的愁苦,直诉对李治的思恋。据说高宗皇帝李治看后大为感动,两人很快旧情复燃。武则天不久被李治接回宫中,永徽六年被她封为皇后。
李治身体多病,而且病得不轻。武则天就帮助李治处理*事,参与国家大事。弘道元年,高宗皇帝李治在紫微宫贞观殿去世,终年56岁。
高宗李治死后,太子李显即位,武则天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她因与中宗李显不合,不久便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再不久,武则天“幽皇帝于别宫,自操*柄”。
天授元年(年),武则天在她67岁时,终于登上天门楼,废睿宗李旦为皇嗣,亲自登上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又名神都),史称武周。
武则天中国历史唯一女皇帝,是即位年龄最大和寿命最长皇帝之一(82岁)。她在位前后的理国治绩,后世评议历来众说纷纭,本文略过。
武则天有46首诗存世,流传最广的就是《如意娘》。传说李白《长相思》有“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李白夫人看后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李白听罢“爽然若失”。
“看朱成碧”,最先是思念乡友的心情寄托,武则天拿来诉说相思,文采和名气盖过原作者。鄙人认为:这个成语到现如今,不能局限于对爱情的思念,还能用来描述对其他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