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历史的传奇女人物,最后一位你绝对想不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最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萧绰

萧绰(年-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机赐姓萧氏。辽朝皇后,政治家,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在民间戏曲中被称为萧太后。

萧绰从小就聪明伶俐,办事利索,对任何事情都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在一些琐碎的小事上也不例外,这种举动深深赢得了她的父亲萧思温的宠爱。有一次,萧绰的几个姐妹一起干家务活,几个姐妹草草地就收场了,惟独她还在继续仔细地擦,家具收拾得整整齐齐,萧思温常常用赞许的眼光称赞到:此女必成大事。萧绰画像辽应历十九年(公元年)二月,辽穆宗带着萧思温等亲信大臣前往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境)打猎。入夜,喝醉酒的辽穆宗被不堪虐待的近侍们刺杀。萧思温封锁消息,协助与自己来往甚密的耶律贤--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登上皇位,是为辽景宗。辽景宗晋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尙书令、魏王,并且征召他的女儿入宫。萧绰三月刚进宫,就被封为贵妃;过了两个月被正式册封为皇后。保宁二年(公元年)五月,辽景宗前往阊山(今辽宁阜新)行猎,萧思温也随行。高勋和女里合谋派人刺杀了萧思温。父亲之死使年仅十七岁的萧绰迅速地成熟起来。她开始发挥自己的才干,协助体弱多病的辽景宗治理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辽景宗的默许下,辽国的一切日常政务都由萧绰独立裁决。若有什么重要的军国大事,她便召集各族大臣共商,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再做出决定。她所做的决定,辽景宗最多只是听听通报,表示知道了就算数,不会做任何干预。在萧绰的努力下,辽国军事日渐强盛,政局经济也步入正轨。

保宁八年(公元年)二月,辽景宗传谕史馆学士--此后凡记录皇后之言,亦称联曁予,并着为定式,将妻子的地位升到与自己等同的程度。乾亨四年(公元年)九月,三十五岁的辽景宗在出猎途中,病卒于云州(今山西大同)焦山行宫。临终之时他留下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将辽国交到了二十九岁的萧绰手里。面对年仅十二岁的长子耶律隆绪,萧绰首先想到的是主少国疑,宗室亲王势力雄厚,局势易变。新寡太后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面前流着眼泪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重臣们上前安慰并发下重誓说:信任臣等,何虑之有!接着,萧绰将耶律休哥安排在南京(今北京)留守,总管南面军事,加强边防,任命娶了萧绰侄女的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管理内政事务尤其是严管贵族。北宋雄州(今河北雄县)知州贺令图及其父岳州刺史贺怀浦等人听说萧太后的风流韵事之后,联同文思使薛继昭等人相继向宋太宗进言:如今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而其母与韩德让不清不楚伤风败俗,定然招来国人痛恨,辽国肯定内乱,上下不齐心,会有谁愿听一个败坏妇德的女人指挥?正是对辽用兵的大好时机。于是,宋太宗于雍煕三年(辽统和四年,公元年)的三月,对辽国发动雍煕北伐。宋军兵分三路出兵,取得了一些胜利。因为其铁腕的政治手段及争议的残杀政敌事件,历史上对萧绰的评价一直两极化。元版《辽史》的评价很简单,书中说: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宋人的《契丹国志》便有了人身攻击,叶隆礼在《景宗萧皇后传》里指责道萧后)好华仪而性无检束。后天性忮忍,阴毒嗜杀,神机智略,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辽史》记载,辽国景宗和萧太后的合葬墓在今锦州北镇的医巫闾山下,名为乾陵。根据《辽史》记载的地理位置,乾陵应该就在龙岗村附近。古墓的附近已经挖掘出了陪葬墓的墓志铭,归葬于乾陵附祖宗之寝庙、葬于乾陵附孝贞皇太弟(耶律隆庆)之茔顺也!而墓穴的下方,也就是村落之内,有两处高高隆起的墓穴,经确认是萧太后的两个孙子。根据辽国祖制,后代的墓穴要在长辈墓穴的下方,根据这个规矩,辽景宗的墓地应该在龙岗山的顶端。据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痛恨辽人,所以合宋灭辽之后,将辽国皇室的陵墓通通挖掘,墓穴内的金银器物抢掠的抢掠,毁坏的毁坏,显陵和乾陵也不例外。由于《杨家将》故事的深入人心,萧太后三个字,几乎成了萧绰的专用名词。在民间传说中,她是杨家将的死敌,满门忠烈尽数折于她手,形象被无限丑化。

慈禧

慈禧(年11月29日—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叶赫那拉氏随咸丰帝逃往热河。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去世,临终前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同治帝载淳处理朝政;又给皇后和皇太子(由皇帝生母懿贵妃代管)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咸丰帝死后,皇子载淳即位,定年号“祺祥”。叶赫那拉氏与皇后钮祜禄氏(当时的中宫皇后慈安)并尊为皇太后。顾命八大臣企图专权,权力欲极强的慈禧非常不满,于是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利用帝后和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奕訢被封为议政王。

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年—年,中亚浩罕汗国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窃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年,慈禧采纳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建议,出兵新疆,清军于年1月收复新疆;年,中俄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年4月8日慈安太后暴崩,卒年45岁,官方说法为脑溢血,民间野史认为是慈禧所害。戊戌政变后,中国北方兴起义和团运动,慈禧最初主剿,但镇压屡屡失败,义和团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抚并用,区别对待义和团,但列强要求清政府完全剿灭义和团,并且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慈禧素来对洋人不满,于是产生了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的想法,对列强宣战(并未下宣战诏书)。慈禧的决定,遭到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灭义和团,并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她令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又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元首,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并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19世纪60至90年代,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尽管他们的改革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在顽固派看来,却是“用夷变夏”,违背了祖宗成法和圣贤古训。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慈禧熟悉政治手腕玩起了平衡策略,一方面,支持以奕?为首的洋务派,另一方面,又扶植顽固派以牵制洋务派。

年12月,奕?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分馆,招收科举出身的人员学习天文、数学。大学士倭仁亲自出马,上书慈禧,坚决反对。慈禧又让他到主持洋务的总理事务衙门行走。倭仁一向痛恨洋务,年12月要他去办洋务,倭仁感到这是对自己侮辱,再三推辞,慈禧却不肯收回成命,弄得这位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难堪。他到上书房给同治帝讲课,有所感触,不禁流下了眼泪。倭仁最后以养病为理由,奏请开缺。经慈禧批准,免去他的一切职务。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年至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慈禧太后知人善用,重用汉人,是有口皆碑的,她手下有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等当时的一大批能人,纵观历史,浏览朝朝代代名臣贤达,他们都可无上下之分。她手下的袁世凯,尽管有过复帝的逆施,确实还是有本事的人才。让这样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挥,足见她的用人能力。早年协助咸丰皇帝处理国是,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咸丰年间政策方针的实际制定者。开创了同光中兴的基础。以当时内忧外患情形之下,实为中国数千年来之异彩。年,慈禧太后下禁缠足令,开中国解放妇女之先河。她亲自过问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使之得以昭雪,赦免经不起严刑拷打、作伪证的小白菜一死,严惩浙江巡抚以下与案有关的贪官污吏多人。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百日维新改革速度过快,根本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准备立宪、废科举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兴办女学、新学、庚子退款建设教育事业等。

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年-公元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

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年-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年12月27日-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年10月16日-年2月22日在位),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武氏为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东)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年)生于帝都长安,一说生于利州。武氏是武士彟和杨氏的次女,有异母兄长武元庆、武元爽,另有同母姐妹两人,一位是韩国夫人武顺,另一位是郭夫人。武氏的本名没有被记载下来,今有人推测为武元华。[1]其父武士彟从事木材买卖,家境殷实,富有。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结识。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从功臣”历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荆州都督等职,贞观中,累迁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父亲武士彟在贞观九年(年)逝世后,堂兄武惟良、武怀运及武元爽等对其母亲杨氏失礼。

武则天贞观十一年(年)十一月,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氏有才貌,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武氏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对宫中生活,晚年的武氏曾回忆为太宗驯马一事。当时,太宗有名马狮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武氏侍候在侧,对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武氏之志。贞观十七年(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际,武才人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武则天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兼涉文史。30岁才产下长女,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的长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亲手把女儿给掐死,并嫁祸于王皇后,高宗一气之下把皇后打入冷宫,后来被武则天暗中杀死。书里的原话是“送到日本”。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唐高宗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很多大臣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武则天前进的道路也因此充满艰辛。唐高宗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于是,武则天开始成为高宗政治上的“战友”。他们重赏首个明确支持“废王立武”的五品官员李义府,很多中层官员看到支持“废王立武”有利可图便转而支持立武则天为后,形成了“拥武派”,打破了原来铁板一块的局面,后来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即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赐姓李)说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打动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则天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转过来了,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显庆五年(年),高宗患上头风之疾,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遂命武皇后代理朝政。在麟德元年(年)与宰相上官仪商议,打算废掉武氏皇后之位。但上官仪的废后诏书还未草拟好,武皇后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来到高宗面前,追问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责任推到上官仪身上。十二月,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不久,即被满门抄斩。乾封二年(年)高宗因久疾,命太子弘监国。上元元年(年)秋八月,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名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欲自尊。十二月武后上表建议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丧服)三年(过去是一年)。十,上元《年号)前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高宗诏皆施行之。武则天能够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所编《兆人本业》农书,颁行天下,影响很大。而武则天执政期间,其宗教政策乃以佛教在道教之上。次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说武后是弥勒佛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上表请改国号。武后准所请,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武后称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

任用酷吏让武则天背上了骂名,在武则天的统治稳定之后,武则天开始启用酷吏。为巩固统治,武则天使用严酷手段。为掌握国家统治大权,她毒死了已立为太子的亲生儿子。称帝第二年,武则天便用两大酷吏之一的来俊臣杀了另一个酷吏周兴;至万岁通天二年(年),杀死来俊臣,结束了酷吏政治。在用人上,武则天为了夺取政权,维护统治,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但是武则天还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武则天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称,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善于用人还体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对于武则天,从唐代开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完全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正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到了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评价。譬如明末清初的时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惟不可否认的是,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另外武则天也有不少负面评价,其主政初期,由于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违反传统的礼教,身为女子,竟然拥有不少男性嫔妃(称为“男宠”),也公开与多名男性欢好,不以为耻,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直斥其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与中宗时韦后之专政,合称为武韦之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