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英雄何必在男身武则天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初期的图片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5371622.html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原来武昭仪是一朵华丽的牡丹,任凭历史滚滚洪流,她依旧绚丽夺目。多少帝王的玉砌雕栏,都在历史的车轮下化作尘埃。在那样充斥着封建纲常的年代,她用自己的志气在“女子无才便是德”上划了狠狠的一刀。她用勇气挣脱了封建桎梏的枷锁。盛开了一段繁华。溺女,有谁知道她的苦楚与绝望;摄夫,有谁明白她“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宠张,有谁感受到她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如今,无字碑头镌字满,那些瑕疵掩盖不了她的光辉。在书页上,在历史的花坛中,她依旧雍容华贵,述说着那一段传奇故事。(《我与故事》节选)

『人物简介』

武则天(-),字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彟之女,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

『人物事略』◎入宫见闻

贞观十一年(),14岁的武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武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宠爱,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她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服的行列,调入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见到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升为皇后

公元年,即高宗永徽五年的十月十三日,高宗正式下诏书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六天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对王皇后、萧淑妃也没有放过,将二人各责打了一百杖,然后残忍地砍去双脚,泡在酒瓮里活活折磨死了。

◎二圣临朝显庆五年十月(),唐高宗风疾发作,让武则天处理朝政,然而也让武则天和唐高宗感情出现了裂痕,也导致了武则天差一点被废。麟德元年(),唐高宗让宰相上官仪起草了废掉武则天的诏书。墨迹未干时,武则天突然请求拜见,软硬兼施,废掉皇后的事只好以失败告终。于是,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议让她和高宗一块上朝,临朝听政。合称二圣,使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进一步增长了。

但武则天还不满足,她要与高宗封禅泰山。由于高宗年间国力昌盛,武则天积极怂恿高宗封禅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时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祗时太后配享。封禅的时候先由皇帝初献,公卿当亚献。但封禅毕竟没有皇后的事,于是她又说,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让公卿当亚献非常不妥,因为男女有别。不能让外臣来祭祀。所以要让她自己充当亚献,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高宗果然答应。后来在麟德三年正月初一这天,她与高宗一块封禅泰山,充当亚献,而且还给百官赐爵加阶,使百官对她感恩戴德。

▲武则天画像

◎晋升天后唐高宗的身体每况愈下,繁重的国事必须由武则天来决断。于是武则天又有了新的想法。上元元年()武则天怂恿高宗以孝顺的名义,把祖宗封了个遍。追尊唐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他的皇后窦氏为太穆神皇后;追尊唐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长孙皇后为文德圣皇后。于是为了避讳,唐高宗自称天皇,武皇后改称天后。可见武则天这时的欲望有多大!不仅仅是这样,武则天还上书唐高宗,提出十二条改革措施,向全天下颁布了她的政治纲领,即建言十二事。这十二件事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施惠百姓,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停止对外作战,减少公共工程,把京城老百姓的徭役给免了。第二方面,宠络百官。从提高官员的待遇入手,给八品以上的官员涨俸禄,给才高位卑、长期得不到晋升的中下级官僚升官。第三方面,提高母权。如果母亲去世,父亲还在世,也要为母亲守孝三年。第四方面,取悦皇帝。王公以降皆习《老子》,提倡节俭,要求服务于宫廷的手工业作坊停止生产奢侈品。当时皇后的裙子一般是十三个褶,可武则天只穿了七个褶子的裙子。建言十二事使武则天的威望更加提高了。

◎平定叛乱武则天为以后做女皇做的准备活动,被一些大臣识破,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在公元年的九月,被武则天贬出京城的徐敬业开始起兵反抗。武则天连忙调动了三十万兵马迎战,让李孝逸领兵平叛。只用了十四天的时间,徐敬业的叛乱就被平定了。

▲老年武则天画像

◎登基称帝公元年的重阳节,年近古稀的武则天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称“圣神皇帝。同时,将睿宗李旦降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也降为皇太孙。武则天尊周文王姬昌为始祖文皇帝,尊父亲为孝明高皇帝,侄子武承嗣等人也有封赏。

◎广揽人才武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贮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一格,一律量才使用。

◎完善科举

武则天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武则天画像

◎重视农业武则天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量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

◎抗击外侵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武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守二年(),她派大将军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现固西北边防,恢复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

◎巩固国防武则天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影视剧武则天形象

◎广揽人才武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贮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一格,一律量才使用。

◎豺狼咬鱼武则天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她临朝称制以后,就下令禁止人为屠杀。有一次,武则天派御史娄师德外出办事。娄师德在一家饭馆就餐,厨师上了一道肉菜。娄师德问:“天下禁止杀生,怎么还会有肉?厨师说:“豺狼咬死了羊,只好取肉享用。”娄师德说:“这个豺狼真懂事,见了我这样的大官就去咬羊,正好给我解馋。”过了一会,厨师又上了一条鱼,娄师德又问鱼从何方来。厨师又回答说,“鱼也是被豺狼咬死的。”娄师德听了大声训斥厨师说,“智短汉。材狼不会潜水,自然不会咬死鱼,为什么不说是水獭呢?这件事被反映到武则天那里,她一笑置之。

◎红心石头因为武则天好祥瑞,图吉利,因此天下百姓为求恩赏,就绞尽脑汁投其所好。有一次,东都洛阳的一个百姓,在洛河滩上看到了一块石头。他不经意间将石头击成两半,发现这块石头的中心是红色的。于是他将这块石头献给武则天,并介绍说:“这块石头有忠于皇上的一颗红心。”武则天一听大为高兴。这时,大臣李昭德提醒武则天说:“这块石头有忠于皇上的一颗红心,难道其他石头都要造反吗?”武则天虽有所觉悟,但仍不怪罪献石的人。

◎赏赐锦袍武则天曾游洛阳龙门,下诏令众臣赋诗,现成者赏赐锦袍。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未几,宋之问诗亦成,武则天吟赏不止,以为宋之问诗高于东方虬,令人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夺回赏与宋之间。后人因以“夺锦才”喻指才识超群之士。明高启《谢赐衣》中“惭无夺锦才”句,用典源于此。

▲乾陵

◎被迫让位公元年末,武则天病倒在床上,几个月也不召见大臣,只有张氏兄弟俩侍奉左右,把持朝政大事,这使大臣们六神无主。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年的正月里发动了兵变,把张氏兄弟(武则天的男宠)杀死,迫使病中的武则天让位,由中宗复位,重建唐朝。

◎无字丰碑无字碑位于武则天和高宗合葬的乾陵(今陕西乾县)。墓前有两块碑,一块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则天的题词;另一块是武则天的无字墓碑。一个迷信文字的女皇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其说法有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还有一种说法,武则天的儿子恨透了自己的母亲,她本写好碑文,却被她的儿子藏在了墓室之中,留下一块无字碑。

也有学者认为,石碑原本计划刻字,但武则天死后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势力始终不能对武则天作出适当的评价,因而便不了了之。还有一种说法,因为武则天既是皇帝又是皇后,别人不知如何写碑文,所以没有文字。对于武则天历来褒贬不一,例如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无字碑

结语: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枝独秀,以瘦弱的双肩扛起了整片江山,在无数须眉驰骋沙场得来的大地上轻松地续上了一笔。这一笔惊天动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深知自己正遭受万人睡骂“狐媚偏能惑主”,男人的骂声中还夹杂着女人的骂。她也深知自己双手沾满了鲜血,“一将功成万骨枯”。于是,她又做出一件震撼人心的事——为自己立下一块无字碑,不着一字,孰是孰非皆凭后人断定。那看似空白的,无字碑上,却无限延生着她——那个唐朝女皇的博大与智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