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别后,忆相逢一份来自筝友的 [复制链接]

1#
公募基金或是散户进行证券风险投资的最优选 http://www.bianselongs.com/zjjs/6906.html
古筝演奏:袁莎竖琴:张小音

写在前言:

浮云朝露,日往月来。自山西一别,转瞬已一月有余。昼夜沉浸往昔回忆,不曾愿意醒来……

每个古筝人(甚至没学过古筝的),都一定知道袁老师的大名。后来跟汉服圈的袍子们交流过,才知道袍子们也大多听说过“袁莎老师”这个大名。也许喜欢古筝的,十有八九也会喜欢汉服。喜欢汉服的,十有八九也会喜欢古筝。到了最后,其实都是玩在一个圈子里的人,也就是都共同听说过传说中的——女神袁莎。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评价——袁莎是才貌双全的人间奇女子。人间通常把天赋异禀才华极高的人,称为“老天爷赏饭吃的”,而袁老师不同,她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还爱吃不吃那种(老天爷:我的祖宗小姐姐啊,给点面子,来吃一口呗?)

有个袍子妹妹也说:“最讨厌就是这种人了,明明凭颜值就能进娱乐圈,非要靠才华!靠才华也就算了,还非要成为行业内的顶尖!”——简单来说,就是“弹自己的琴,让别人无琴可弹”(嗯,这种人确实太让人讨厌了)。遇见袁老师之前,在饭圈混迹了十几年,也曾接触过无数明星公众人物,自诩是“阅明星无数”了。其实崇拜偶像,无非都是遵循“始于颜值、陷于才华、最后终将忠于人品”这条定律。而云云偶像,颜值、才华,都太容易得了,唯人品最难得,也最难遇见。

看过坊间的说法,但凡接触过袁老师的人,都会对她赞不绝口。可这个说法一直都只是“传说中”,到底“赞不绝口”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在今年的二度重逢里,第一次有了深切又真实的体会。也许,在遇过“弱水三千”以后,在偶然又必然中,我遇到了那“只取一瓢饮”……

首度重逢——北京站:

早在去年年底,就有老师跟我说“袁老师明年还会再来广州的”。对此话深信不疑,一直在热切期盼中。日子一晃,上半年都快过完了,仍不曾有半点“袁老师今年还会再来广州”的消息传出来。越是等待,越是心急如焚……

4月下旬:此时,距离袁老师上一次更新微博,已两个多月未见更新了。加上一直没有确切要来广州的消息,更是使人“离人心上秋(愁啊)”。某天,实在按捺不住迫切又思念的心,便写下了《缘·莎》一文。原本写此文,仅仅是聊表一下思念罢了。

两天后,收到袁老师回复“拜谢知遇之恩”时,也是甚为惊诧!毕竟作为筝界名气大到震天的顶级演奏家,早已成名多年,目测这些年来袁老师收获到的来自社会各界的赞美之词,应该一部《二十四史》都写不完了吧,又怎么会对一个素未谋面的粉丝写的短短一篇花痴文便如此感动?甚至说,在老师的言辞之间,都感到有点“过度谦虚”了。毕竟以袁老师今时今日的江湖地位,个人认为根本不需要如此谦虚了,或者说“礼节性谦虚”一下就足矣,因为实在担得起这样的赞美呀!

又过了几天,在偶然刷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