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帝庙”再点击“
关羽(?—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过,在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刘备入益州后令其留守荆州,后在错综复杂的三国交错战乱中,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话,被民间尊为“关公”。而历代帝王对其更是追封有加:“忠惠公”“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王”“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佑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等。其庙宇匾额也是举不胜举:“义炳乾坤”“义高千古”“大义参天”等。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故人们称其“美髯公”,有了“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关公面前耍大刀”之说。凝聚在关羽身上被万民所供仰的忠(忠心忠诚,热爱国家,忠于职守)、孝(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以人为本,富有爱心)、义(信誉,坚持正义,保持节操)、礼(注重礼仪,尊重他人)、智(文化,提高素质,服务社会)、信(诚实,诚信守法,一诺千金)、勇(勇敢,不怕困难,永远进击),蕴涵着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和理想即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渗透着儒学的春秋青义,并被释教、道教教义阐释为人生的价值观。就是放到近年后的今天,也是我们做人的准则,也是我们所要传承的文化思想,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做到这些,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关羽身上所体现的实质上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之*,故而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其已经成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看来与人们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是当之无愧了。因而,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甚至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西城村老爷庙,据老人们说修建于明朝明熹宗朱由校(—年)天启(—年)年间,坐落在村正东,坐东朝西。灰墙灰瓦,画梁雕栋,兽脊分明,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极具魅力。雄宏大气的山门高出街面近一米,“关帝庙”三字匾额大气庄重,门前两侧各有一对石狮及旗杆,钟鼓楼分设山门两侧。拾级而上,两露明柱后两侧是两匹马南北各一,均以栅栏栅着,一匹是关羽骑的赤兔马,另一匹是白玉马。关羽东打西杀南征北战一直骑赤兔马,怎么会有白玉马呢?这里有一段传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为国家安定,亲自出兵漠北。有一天,大*被突然而至的沙漠雾霭所笼罩包围,根本看不清方向。就在此时,忽然来了一个红脸绿袍骑白马的人在前面引路,永乐帝异之,问左右,答曰关公。大*在关公的帮助下闯过了危险,平安无事。明成祖回京后想起了那天的情景,关羽圣人以往骑的是赤兔马,怎么会骑白玉马?他认为佑护他们的除关公外还有那匹白玉马,遂摆大排场于关帝庙祭祀,下令以后关帝庙内加供一匹白玉马,并将祭祀关公载入皇帝《祭祀》中。原先两匹马并不栅着,后来人们发现每当夜深人静时,出于天性加野性,两匹马竟偷偷跑到野外去吃草,为了让其永陪主人,故栅了起来,当然这也是传说了。进入山门,南北厢房各一大间。对面巍峨的正殿高出地面一米多,回廊装饰,传统夹扇平添了几分庄重肃穆。两露明柱上的题字是:
浩气丹心万古忠诚昭日月
佑民福国千秋俎豆永山河
横额为“大义参天”
大殿内关公坐态塑像高约九尺,英俊威武,身披重铠,面色通红,长髯飘飘,威风凛凛;两侧的关平、周仓亦显得粗犷矫健、彪悍勇猛。正殿两侧各有一小间配殿。出庙门,隔着一条宽阔的大路是能容纳两万多人的大戏场,场内南北各有一株三人合抱的大槐树,大戏台坐西朝东,前后台以一木制通天隔层分开,台面与庙内正殿地面齐平。巍峨壮观古韵悠悠的大戏台与正殿遥遥相对,每当酬神娱神唱大戏时,山门大开,熙来攘往,摩肩接踵。千百年来,人们对关公老爷顶礼膜拜,赋于他求福、求寿、求子、秋禄等,故而关帝庙总是香火旺极。大殿内香烟缭绕馨香扑鼻,善男信女外边拜来殿里烧香,均为祈求关公老爷护佑万岁平安。欣喜的再烧柱高香感恩神灵,中意的除敬柱高香外再庭院里鞭炮轰鸣。戏场内抽签算命的,看手相面的,叫卖吆喝的,呼姐唤妹的,再加上大戏台上呛琅琅咣锵锵的梆子戏,庙里场内构成了绝妙的自然交响曲和一幅包罗万象的人文习俗图。
近四百年来,西城人民对泽被万民的关公老爷庙备极虔诚尊敬有加,而静伫于此的老爷庙,既见证了改朝换代*权更迭,也目睹了多少年来西城人民的风雨沧桑和心路历程。
封建懵懂的年代里,敦厚纯朴心底善良的西城人民,每当遇到天旱之年,便把祈雨丰产的美好愿望寄于求雨普泽的狐突狐爷爷及泽被万民的关羽关老爷。盛夏,村民们抬上小一号泥塑狐突爷爷求雨,一般先在村西北的狐神庙祭祀,然后抬神像转村一周(代表了全村人们虔诚的心)后,把神像安置到老爷庙正殿内的一旁,待再求雨时抬回狐神庙。如遇大旱之年,则要把小一号泥塑狐爷爷从此正殿抬出,置狐神庙祭祀转村一周后,抬到据村60华里的狐爷山上的狐神庙去祭祀求雨。狐神跟关圣不辜负村民的虔诚,总惠泽于纯朴善良的西城人民。
清光绪后期,大办教育,私塾盛行。本村秀才王伟收徒近30个在庙内开办私塾,南厢房为元屋(只念读背不开讲),北厢房为堂屋(既读又讲)。民国初年,阎锡山在山西实行“强迫教育”,村公所筹措资金紧靠老爷庙南修了一排东房跟一排南房且面西开门作为新校,连同老爷庙就是西城小学的雏形。年文水学堂改为国民小学,随后农村逐步成立小学。西城村于年全村私塾合为一校,就设在其南院里,有学生一百多,同年西城教育史上第一次招收女学生,女学堂就设在庙里,跟男校一墙之隔而通腰门。年文水县城建立女子学堂,次年省府倡导女子教育,而西城村先于文水县城办起了女子国民小学,因而走在了全县乃至全省的前列。30年代初,以本村名望塾师王其宽老先生牵头,他的三个得意弟子侯汝瑞(字辑五)、赵璋璧(字玉章)、魏森林(大象人字文治)辅助捐资鼎力相助筹建起当时文水农村唯一一所村办两级(初小十高小)小学。建国初期,以王谊民(字正卿)为代表的教育先贤,克服重重困难,自筹资金,规划改造校舍,聘请教师,广做宣传,吸收周边几十个村庄的初小毕业生,创办起当时文水农村唯一一所民办完全小学。老爷庙,功不可没。
忠↓义↓千↓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