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傑主編《水經注校箋圖釋·汾水涑水流域諸篇》出版
《水經注校箋圖釋·汾水涑水流域諸篇》
主編:李曉傑
校釋:李曉傑、黃學超、楊蕭楊、楊智宇、龔應俊、閆偉光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二〇二〇年三月
書號:-7-03--1
定價:二百九十八圓
主編簡介
李曉傑,一九六五年十二月生於河北省唐山市。一九八八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一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部工作,任助理館員。一九九六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二〇〇一年至二〇〇二年度爲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二〇〇三年至二〇〇四年度任大阪大學文學部COE研究員。二〇一七年上半學年任日本東北學院大學文學部客員教授。現爲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歷史*治地理、《水經注》、中國古代史及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代表著作有《東漢*區地理》(一九九九年)、《體國經野——歷代行*區劃》(二〇〇四年)、《中國行*區劃通史·先秦卷》(二〇〇九年)、《疆域與*區》(二〇一一年)、《中國行*區劃通史·五代十國卷》(二〇一四年)、《中國行*區劃通史·秦漢卷》(合撰,二〇一六年)、《水經注校箋圖釋·渭水流域諸篇》(主編,二〇一七年)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内容提要
北魏酈道元撰寫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以水道爲綱記載區域地理信息最爲著名的典籍。以往對《水經注》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版本校勘和酈學史梳理兩個方面,而對其中所涉及的地理方面的問題基本没有解决,所繪製的《水經注圖》也難稱精準,無法適應現代學術的發展需要。有鑒於此,本書在重寫《水經注疏》與重繪《水經注圖》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以《水經注》汾水、涑水流域諸篇(即卷六的《汾水篇》《澮水篇》《涑水篇》《文水篇》《原公水篇》《洞過水篇》《晉水篇》)作爲研究對象,在前人既有考訂的基礎之上,充分運用相關的傳世文獻和出土資料,以歷史學、地理學、文獻學的方法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探究,對《水經注》所載汾水與涑水流域的文本重做系統的校勘,還原出一個全新的版本。同時指出酈道元所引文字的出典,對酈氏文本進行了解構。並以此爲基礎,採用注釋的形式,對其中所涉及的汾水與涑水流域大小水道的分布與改道情况,逐一與今日河流做了比照;對所提及的城邑地望,也一一做了與今地的比定。研究難度甚高,工作量頗巨,堪稱迄今爲止最爲全面、系統、準確的《水經注》汾水與涑水流域的復原研究工作,將《水經注》的本體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此外,以現代學術要求編繪的大比例尺《水經注》汾水、涑水流域圖組,科學精準,不僅可以形象直觀地展示本書的研究成果,而且還爲相關學者今後深入研讀《水經注》及探究中古時期的歷史與地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前言
北魏酈道元撰寫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以水道爲綱記載區域地理信息最爲著名的典籍,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然而,自宋代開始,《水經注》在傳抄刊刻過程中便出現了較多的散佚,原本四十卷的内容,有五卷不復得見。現在我們看到的《水經注》雖然依舊爲四十卷本,但已是後人離析所存原三十五卷内容而得的結果。
由於《水經注》在版本流傳與具體内容方面所存在的複雜性,自金代以來,對《水經注》的研究,便不乏著述,并因此而蔚爲一門專門的學問——“酈學”,但是這些研究大多集中於版本校勘與文句欣賞方面,被視爲水經注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楊守敬、熊會貞《水經注疏》及楊守敬《水經注圖》,也因限於當時的研究條件,還有很多方面的問題没有解决,所繪出的《水經注圖》也難稱精準,無法適應現當代學術的發展需要。有鑒於此,譚其驤先生生前在其自傳中即曾表示,在主編完成八巨册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之後,他最想著手的研究工作就是對《水經注》的系統探究,重撰《水經注疏》與重繪《水經注圖》。從譚先生大力倡導這一研究開始,至今已逾三十年。現階段的學術水準又有了長足的提高,進行《水經注》研究的各方面條件也更加成熟。近年,周振鶴先生便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呼籲展開對《水經注》的地理學研究,以重建公元六世紀以前中國的河流水道體系以及人文地理景觀,進而爲今天的山川治理與景觀改造提供重要參考〔一〕。
本書即是在重撰《水經注疏》與重繪《水經注圖》方面所做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二〕。以《水經注》汾水、涑水流域諸篇(即卷六的汾水篇、澮水篇、涑水篇、文水篇、原公水篇、洞過水篇、晉水篇)文字作爲研究的對象,在前人既有研究的基礎之上,充分運用相關的文獻和考古資料,以歷史學、地理學、文獻學的方法來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不僅關注版本文字方面的問題,而且對其中所涉及的地理内容,也做了詳盡的詮釋。本書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水經注》汾水、涑水流域諸篇的文本重新校勘,盡可能最大限度地訂正其中治酈諸家尚未解决或發現的版本異同與文字脱漏、訛誤等問題。《水經注》可謂我國版本最多的古籍之一,在本書之前,自明代萬曆年間朱謀?的《水經注箋》,清代乾隆年間全祖望的《五校》與《七校水經注》、趙一清的《水經注釋》、戴震的殿本《水經注》,直至今人陳橋驛先生的《水經注校證》,皆在校勘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使《水經注》在這一方面的研究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在明人校勘《水經注》文本所逐步形成的今本系統之前,尚存在著一個文字面貌差異頗多的《水經注》古本系統〔三〕,而這一古本系統,隨著今本系統佔據主導話語地位之後,便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綫,以至於近代以來除胡適先生對此問題略有提及外〔四〕,已甚少有人關注〔五〕,更遑論具體的揭示。其實,對古本系統《水經注》的探究,有助於我們洞悉《水經注》最初刊刻時期的原貌。有鑒於此,本書的此次校勘,除以集校勘之大成的清代殿本《水經注》爲底本外,尚選取了在《水經注》流傳中具有代表性的十三種(十五部)版本作爲通校本〔六〕,力圖全面展示古本與今本系統《水經注》在版本方面的不同以及發生文字變動更改的軌迹,並最終呈現出一個目前最爲完善的《水經注》汾水、涑水流域諸篇的文本。
(二)探究酈氏引用資料的出典,即史源學方面的研究。水經注遠非酈道元進行全面實地考察的産物,而主要是作者對其所處時代及其之前的地理資料以水道爲體系進行編排後的重寫撰成,因而全書之中,引徵豐贍。然而由於酈氏將徵引資料融會貫通成一個新的體系,使得被引用典籍顯得比較隱蔽和無序。職是之故,本書對水經注的材料來源進行全面溯源,標明所出之典籍,將酈注自己之文字與引文做徹底的區分,如此,不僅可以更好地瞭解《水經注》一書文本的構成,而且還可以通過這種梳理,得以對漢、魏、六朝時的典籍、尤其是地理類著述進行全新的鉤稽整理,同時,也可藉此弄清《水經注》某些記載的錯誤。在此需要著重説明的是,對於《水經注》引文史源的探究,楊守敬與熊會貞在其所撰《水經注疏》中已做了許多前期工作,本書在此方面對他們的研究參考頗多。
(三)對《水經注》所記録的汾水、涑水流域水道分佈的復原。古今水道名稱各異,本書將《水經注》所載汾水流域、涑水流域的大小水道及其支流的名稱在現今大比例尺地形圖上與現代河流一一比定,並給予今釋。同時,對汾水、涑水流域所出現的古今變化,如河流的改道、斷流甚至乾涸現象,利用《水經注》所載的資料,並結合相關史料予以大體復原,希冀展現其時的汾水、涑水流域水文地貌狀况。
(四)對《水經注》所載汾水、涑水流域的*區設置進行復原。《水經注》中載有豐富的秦、漢至南北朝的*區地理信息。本書在區分不同時代*區資料的前提下,通過仔細的史料比對,分别對其中提及的城、邑地望做出了合理的、精確的還原。此外,還對《水經》原文及酈注中提及的縣及縣級以上的*區沿革分别做了簡潔的闡述。
(五)《水經注》汾水、涑水流域諸篇釋圖的編繪。本書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之上,主要依據现今的一比二十五萬大比例尺地形圖,繪製出了精準的釋圖十幅(其中汾河涑水河流域衛星圖一幅、《水經》汾水涑水流域圖一幅、汾水流域分圖七幅、涑水流域圖一幅),將《水經注》所載的汾水、涑水流域地理信息做了迄今爲止最爲全面、精準而直觀的展現,爲今後繪製全新的《水經注圖》做好了部分準備工作。
要之,本書試圖在繼承水經注傳統研究的同時引入現代的研究手段與方法,爲當今全面而系統地進行水經注的文本與地理學的研究提供一個可資借鑒的樣本。雖然我們已盡力而爲,但學力恐有不逮,書中若有疏漏,尚祈專家學者不吝賜教。
李曉傑二〇一九年十二月於復旦大學
〔一〕此外,張修桂先生也强調了從事水經注研究及新編《水經注圖》的重要性(《水經·江水注枝城-武漢河段校注與復原後記》,《歷史地理》第二十四輯,上海人民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并已在水經注所載河道復原方面發表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二〕此前已刊行了《水經注》渭水流域諸篇的研究成果。參見李曉傑主編《水經注校箋圖釋·渭水流域諸篇》,復旦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七年。〔三〕有關水經注古本系統的具體界定,參見李曉傑主編《水經注校箋圖釋·渭水流域諸篇·附録一》。〔四〕胡適先生認爲:“因爲殘宋本現在只剩十一卷零六頁,并且没有一頁是完全的,故《水經注》的古本現在只有大典本、*省曾本、瞿氏、朱氏及馮舒諸鈔宋本,還是全本。我們必須用殘宋本、*本、鈔宋本,來還原大典本的祖本,即甲本。又必須用大典本、明鈔本、*省曾本,來校補殘宋本,纔可以還原水經注宋刻的乙本。有了還原的甲乙兩個宋刻本了,我們纔可以比較這兩個本子,還原一部更古的宋本水經注”(《胡適全集》卷一七,安徽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三年,第四六四頁)。按,胡適先生有關宋刻本可分甲乙兩種的觀點有待商榷,但其有關古本的提法甚爲可取。〔五〕王國維先生曾以當時所能見到的殘宋本《水經注》、半部大典本《水經注》及海鹽朱希祖所藏的明鈔本《水經注》校在《水經注箋》之上,已具試圖恢復古本水經注之意,惜囿於時代條件,此役未臻完善。陳橋驛先生雖然對大典本水經注有所關注,但在其《水經注校證》中并未能以此詳校其工作底本殿本《水經注》,也未曾提及水經注“古本系統”的問題。〔六〕相關水經注版本的具體信息,參本書凡例所附《參校本對照表》。
目錄
前言〔一〕
凡例〔一〕
校釋〔一〕
汾水〔三〕
東温溪〔六〕
西温溪〔六〕
酸水〔一一〕
洛陰水〔一二〕
洞過水〔二〇〕
漹水〔二一〕
石桐水〔三〇〕
彘水〔四〇〕
霍水〔四五〕
澗水〔四六〕
黑水〔四八〕
平水〔五三〕
天井水〔五六〕
澮水〔六〇〕
古水〔六一〕
脩水〔六二〕
華水〔六六〕
澮水〔七六〕
黑水〔七九〕賀水〔八〇〕高泉水〔八〇〕紫谷水〔八一〕田川水〔八一〕女家水〔八一〕范壁水〔八一〕絳水〔八三〕
涑水〔九一〕
洮水〔九一〕
景水〔九六〕
沙渠水〔九九〕
鹽水*〔一〇六〕
文水〔一二一〕
泌水〔一二一〕隱泉水〔一二四〕勝水〔一二七〕
原公水〔一二九〕
洞過水〔一三一〕
南溪水〔一三三〕
黑水〔一三四〕
蒲水〔一三五〕
原過水〔一三六〕
涂水〔一三九〕
晉水〔一四四〕
釋圖〔一五一〕
汾河涑水河流域衛星圖〔一五二〕
水經汾水涑水流域圖〔一五七〕
汾水流域分圖一〔一六〇〕
東温溪西温溪
酸水
汾水流域分圖二〔一六四〕
洛陰水洞過水
晉水漹水
汾水流域分圖三〔一六八〕
洞過水晉水
漹水石桐水
文水原公水
汾水流域分圖四〔一七二〕
漹水石桐水
文水彘水
汾水流域分圖五〔一七六〕
彘水霍水
澗水黑水
平水
汾水流域分圖六〔一八〇〕
天井水澮水
古水
汾水流域分圖七〔一八四〕
天井水澮水
古水脩水
華水
涑水流域圖〔一八八〕
洮水景水
沙渠水鹽水*
*鹽水不屬涑水流域,然由於酈道元將鹽水繫於涑水篇中叙,故權將鹽水列目於涑水之。涑水流域圖目下所列鹽水亦是基於同樣緣。
附録
附録一古本水經注(汾水涑水流域諸篇)文本復原與校勘
附録二水經注(汾水涑水流域諸篇)河流名稱古今對照表
參考文獻
後記
索引
地名索引
人名索引
引書索引
音序檢字表
後記
時光荏苒,轉眼距我們的第一部《水經注》研究著述《水經注校箋圖釋·渭水流域諸篇》(以下簡稱《渭水流域諸篇》)的出版已近三年了。在此期間,諸多師友對我們的研究工作給予了高度的肯定、支持及關注,使我們不敢懈怠,唯有在《水經注》研究的道路上繼續砥礪前行,以新的成果來回報大家。現在《水經注校箋圖釋·汾水涑水流域諸篇》(以下簡稱《汾水涑水流域諸篇》)這部書稿,經過我們復旦大學《水經注》研究團隊的集體努力,即將付梓。此時此刻,回想書稿的撰寫過程,令人感慨不已。
雖然在撰寫《渭水流域諸篇》一書時我們積纍了一定的經驗,可以在書稿形式方面的確定上節省不少時間,但是在具體撰寫《汾水涑水流域諸篇》這部書稿時,我們仍然遇到了許多難題,需要群策群力,通過長時間激烈的討論,有時甚至是争論,才能最終得以解决。儘管爲此我們團隊的每位成員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我們并不以此爲苦,而是十分享受每周兩個下午的集體討論過程,尤其是當一個個難題迎刃而解或是找到了較爲滿意的解决方案後,内心的喜悦無法用言語盡述。
隨著楊長玉、屈卡樂、王宇海、韓虎泰等一些研究團隊人員的相繼畢業離校,步入各自新的工作崗位,我們水經注研究團隊又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他們分别是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博士生趙海龍、袁方(上述二人今夏已畢業離校)、楊智宇、龔應俊、閆偉光。其中後三人與我本人及*學超(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講師)、楊蕭楊(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等參加過《渭水流域諸篇》書稿的作者一起,共同組成了《汾水涑水流域諸篇》書稿的核心撰寫團隊。兹將具體分工(其中本書的文本匯校工作一直是集體進行的,故不再做分工區别),臚列於左:
李曉傑:本書研究框架的擬定、研究思路與方法的構想、歷次研討的主持、疑難問題處理方案的定奪、全書文字與圖表的最終審定;
*學超:本書涑水篇箋釋初稿之一的撰寫、全書校釋部分地理考釋的審訂、釋圖部分索引圖與汾水涑水流域各圖幅的定稿草圖繪製及地名坐標表的編製;
楊蕭楊:本書汾水篇(部分)、澮水篇箋釋初稿的審核與文字修改;
楊智宇:本書汾水篇(部分)、文水篇、原公水篇、洞過水篇及晉水篇的箋釋初稿撰寫、上述相關部分釋圖初稿與各概念圖的繪製、附録二《水經注(汾水涑水流域諸篇)河流名稱古今對照表》的編製、全部書稿的彙總編輯及全書的審訂參與;
龔應俊:本書校勘文字彙總與校記初稿撰寫、汾水篇(部分)與涑水篇的箋釋初稿撰寫;
閆偉光:本書汾水篇(部分)的考釋初稿撰寫、汾河涑水河流域衛星圖的製作、參考文獻初稿的整理。
另外,周文喬(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參與了書稿的討論與索引的編纂製作;毛麗莉(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本科生)參與了本書汾水篇(部分)與澮水篇箋釋初稿的撰寫;孫晗玫(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本科生)參與了本書附録一《古本水經注(汾水涑水流域諸篇)文本復原與校勘》的工作;陳志紅(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生)、占磊(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碩士生)參與了書稿的討論。
還需要説明的是,在本書撰寫之前,我與*學超、楊長玉、吕朋一起對汾水篇做過校勘與研究工作,并共同署名發表了《水經注汾水流域諸篇校箋及水道與*區復原》(《歷史地理》第二十六輯)一文,爲本書汾水流域諸篇文字的撰寫與釋圖部分的繪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汾水涑水流域諸篇》這部書稿的最終完成,除了我們研究團隊人員的精誠合作、齊心協力之外,還與諸位師友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在此尤其要向本所周振鶴先生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李孝聰先生表示我們的深深謝意。兩位先生不僅一直關注我們的水經注研究,而且在我們申請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時,給予了熱心的支持與幫助,撥冗撰寫了各自的推薦信,使我們這部書稿最終獲得立項資助。
在我們的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的部分成員還先後三次(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二〇一九年四月及二〇一九年六至七月)到汾河、涑水河流域進行實地考察,其間得到了諸多師友及當地文史工作者的熱心幫助,在此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
此次我們的這部書稿改由科學出版社刊行。感謝復旦大學出版社王衛東總編輯與史立麗編輯的理解,同時更需要感謝科學出版社領導和編輯的大力支持,不僅幫我們安排了新的排版公司,而且還幫我們聯繫了在製圖方面擁有雄厚實力的中煤地西安地圖製印有限公司,使本書的地圖繪製水準較《渭水流域諸篇》一書又有了新的提高。
此外,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先後得到了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創新計劃人文社會科學重大項目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的支持,并獲得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的資助,爲本書的撰寫及最終出版提供了一定的經濟保障。在此,謹對上述資助單位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的題簽集顧廷龍先生法書,蒙顧誦芬院士慨允,謹致謝忱。
李曉傑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六日於復旦大學光華樓
本期编辑:一颗青花椒
如需訂購,可點擊下方“阅读原文”購買
复旦史地所
在时间和空间中追寻
历史的坐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