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水县马西乡河西村脱贫纪实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问题 http://www.xjkqzjw.com/
来源:吕梁日报俗语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喻指人事盛衰兴替。文水县有一个贫困村名叫河西村,全村有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人,贫困发生率21%。全村余亩耕地全部为丘陵山坡地,灌溉困难,靠天吃饭,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人贫村穷是河西村的真实写照。年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县委、县*府精准施策,多方帮扶,河西村三年时间不仅实现整体脱贫,成功摘掉“贫困帽”,而且由于有了产业扶贫项目的强力支撑,造血功能增强,河西村终于圆了“三十年河西”梦,彻底去掉贫根。社会保障全面兜底脱贫路上不让一人掉队河西村贫困发生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农业产出低,更多的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缺少脱贫思路和致富门路。一般家庭尚可勉强维持在贫困线以上,一旦遭遇疾病、致残或孩子上学等,便入不敷出。为此,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河西村对贫困户逐户分析,根据发生贫困的原因,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兜住贫困底线。

全面推进危旧土坯房改造,帮助河西村14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全村群众住房安全达到B级以上%标准。深入开展医疗保险救助,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实行贫困线和低保线“双线合一”,44户66人农村低保和4户4人五保户实现“两线合一”。落实教育扶贫*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给予及时资助,3名二本以上大学生一次性每人补助元,2名高职类大学生执行“雨露计划”每人每学期给予0元补助,2名高中生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落实每人每学期0元的生活补助,1名初中生获得每学期元的生活补助,7名小学生和1名幼儿给予每人每学期元的生活补助,有效解决了因学致贫、因贫辍学问题。贫困户杨培茂家里种着13亩土地,勤劳耕作,生活虽然拮据,尚能维持日子。自从女儿、儿子相继考上大学,支出骤然加大,年均收入也滑至贫困线之下。在教育扶贫*策惠及下,女儿已顺利完成学业,儿子也已大四。

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帮助残疾贫困户实施无障碍改造,发放轮椅、盲人手机等生活用品。家庭“双签约”医生定期为贫困户免费体检,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进行入户体检,全面落实各项医疗服务和物资救助。贫困人口张艳玲、贺变荣、赵润林在进行护工培训之后都走上工作岗位,有了稳定收入。扶贫实践证明,以耕种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家庭,年均收入一般都能维持在贫困线之上。但如果家庭成员中发生疾病、致残、上学等额外支出,或实施房屋维修、新建等较大家庭工程,生活水平就会突发性下降,出现因病、因学等致贫现象,兜底扶贫如同一缕阳光使河西村贫困家庭获得*策普惠的温暖。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偏远小山村融入乡村振兴大格局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贫困村退出的重要标准,更是焕发村级组织生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契机。在推进贫困村退出工作中,县委、县*府注重高起点、大格局谋划,优先规划贫困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河西村第一书记边贵元还能记得,年10月初到河西村时的颓废景象。由于集体经济无收入,基层工作开展艰难,村委大院荒草丛生,村两委办公场所无法使用,村里基础设施、基本服务功能不健全,即使小病小痛,也需求医他乡。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贫困村大力开展“三基建设”,围绕“六个有”目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配什么”原则,加大投入力度,“软硬”兼施,改善村级办公条件,完成村*支部场所标准化建设,昔日荒废的村委大院重新活泛起来,成为凝聚*员干部、凝聚人心的重要场所。在县文化局的支持下,修建起一个综合性文化活动广场,举办“心连心”文化汇演和广场舞比赛。村里还建成标准化卫生所,实现普通病诊不出村。整合各类帮扶资金,加大安全饮用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乡村振兴坚实基础。河西村由于海拔较高,饮水和灌溉需借助水泵抽水,村中道路多年失修,坑洼不平。为彻底改变恶劣生活生产条件,在水利部门的帮助下,河西村新建一口立方蓄水池,一举解决饮水灌溉问题。交通部门投资余万元完成3.1公里道路沥青辅修和水泥硬化,解决出行难问题。投资20余万元修建长米宽5米的田间路,解决村民农业机械进地难问题。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配置垃圾桶15个,配备保洁员3名,建立垃圾定时收集、定点清运填埋机制。通过生态宜居环境大改善,河西村迈上了乡村振兴的通途。产业扶贫全面发力“造血系统”去掉贫根要实现贫困人口持久脱贫,关键是要为贫困村植入造血功能,河西村通过发展产业扶贫,带动村集体经济和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文水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吕梁市仅有的4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部集中在文水,省、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2户、29户。文水县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建立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贫困村形成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年,河西村结合村情实际,由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象农牧集团牵头,筹建河西大象养殖公司,发展头生猪养殖项目,通过“公司担保+扶贫合作社+贫困户贷款+村集体入股”分红的扶贫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破零”和贫困人口脱贫“双突破”。经村“两委”会议研究、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利用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万元、小水库移民资金50万元共计万元入股河西大象养殖公司,按8%保底分红。项目于年当年建设、当年投产,村委当年获得分红12万元,实现了集体经营性收入破零。对贫困户分三个等别申请小额扶贫贷款资金入股河西大象公司,年底,8户一类贫困户每户分红元,二类36户每户分红元,三类29户每户分红元,产业分红覆盖全村贫困户,彻底拔掉了河西村的“穷根”。脱贫攻坚三年实践,不仅使河西村实现了“三十年河西”的美好生活向往,而且提振了干部群众信心,拓宽了致富思路。目前,尝到了产业扶贫甜头的河西村正在围绕产业兴旺谋划长远发展。村*支部发挥河西村出产优质小米的优势,解决灌溉难问题,扩大小米种植面积,进行加工包装,力争打响“河西小米”品牌。河西村脱贫工作实践,给予我们的启示:一是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筑牢“扶贫堡垒”。“一个*组织就是一座坚强堡垒,一名共产*员就是一面旗帜,一项扶贫举措就是一盏长明灯”。贫困村能否脱贫,关键看基层*支部。围绕把基层组织打造为扶贫堡垒,加强对*支部的支持帮扶。包联领导“谱曲”。河西村是文水县贫困人口集中村之一,由*府主要负责人对河西村开展包联,定期参加河西村组织生活日、讲*课、宣讲*的十九大精神,开拓*员干部思路,帮助支部村委制定脱贫计划,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扶贫*策,推进产业扶贫。三支队伍“演奏”。以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乡镇包村干部三支队伍为载体,深入河西村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包户帮扶,落实各项扶贫*策。三基建设“搭台”。在包联领导和三支队伍的指导带动下,河西村两委班子以脱贫攻坚为契机,主动作为,全面推进“三基建设”,基层组织通过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锤炼,提升了团结凝聚力,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二是找准“穷根子”,开对“药方子”,想好“金点子”,摘掉“穷帽子”。通过兜底保障,虽然能够暂解群众眼前困难,勉强站在贫困线之上,但从长久来说,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保证贫困村持久脱贫、乡村振兴。河西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干旱贫瘠,缺少产业支撑,群众缺乏劳务性收入和财产性收益保障,集体经济薄弱,无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找到这个“三十年河西”的穷根子,县委、县*府对症下药,开出了产业扶贫的药方子,适时引导百亿级龙头企业大象农牧到河西村投资办企,帮助解决土地、电力、供水、交通等问题,确保项目早落地、早见效。整合贫困村各类*策扶持资金,入股河西大象公司,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利用小额扶贫贷款入股企业保底分红,确保贫困群众获得投资性长久收入。同时,贫困群众入企打工,还获得了稳定的工资性收入保障。三是思想“活”起来,生活“富”起来。扶贫先扶志。脱贫攻坚需要在*策保障上见成效、在产业帮扶上作文章,更需要在激发内生动力上下功夫,兜底、分红决不能成为滋生惰性的舒适摇篮。为此,在河西村脱贫帮扶工作中,驻村帮扶“三支队伍”与*支部一道与贫困群众结对子、送温暖、找穷根、谋发展,既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更引导他们拓展致富思路。贫困户姜三保年已51岁,二级肢体残疾,一家四口人。姜三保身残志不残,开着电动三轮车走村串街售粉条。由于下肢残废,妻子每天抱他上、下三轮车,因行动不便无法独自上厕所,外出做生意时只带一瓶水润润喉咙。针对姜三保家的情况,村委不仅将其年愈80岁的父母纳入贫困户重点帮扶,解决赡养老人的负担,还积极帮助姜玉忠家进行无障碍改造,方便电动三轮车出入,支持姜三保自食其力,增加家庭收入。如今三保家两个孩子外出打工,全家在扶贫*策帮扶和自身努力下,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对其他贫困户,只要具备劳动能力的,河西村组织参加县里技术技能培训,扩大就业能力,通过发展养殖、输出劳务、提高种植效益等途径,增强贫困户增收能力。(任圆圆王小龙)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