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远方有山,人称吕梁山西最后一个行政地区 [复制链接]

1#

随我行走山西许你万里荣耀

鉴古

知非

旅途

视野

生活

巍巍吕梁山,令人神往的大山。古往今来他不仅护佑着一方百姓,而且演绎过无数动人的故事。

吕梁这个名字古老又文雅,东汉时期的许慎《说文解字》云:“吕,脊骨也。象形。”就是说,吕是象形字,是脊梁骨的意思。因为脊梁骨之间有筋骨相连,所以古吕字上下两个口中间有一竖连接。可见,古人造字形象又简约,吕梁山就是脊梁山。在今吕梁市*府驻地离石区的东北部,与交城县、方山县交界处正好有一座大山——骨脊山。现在的八百里吕梁山脉,就是以此为核心意义命名的。最早记载吕梁的典籍战国《尚书?禹贡》说:大禹治水,“既载壶口,治梁及歧”。最早明确骨脊山就是吕梁山的记载,是宋代大学者蔡沈《书集传》,云:“梁山,吕梁山也。在今石州离石县之东北。”

可见吕梁山在大禹治水是就做过贡献,现在的吕梁市名,溯源于此。实际上,从古至今每到重大时刻,吕梁人民都象大山的名字一样,总是为民族挺起坚强的脊梁。

国家为什么要撤地设市

马思边草拳毛动,国治州县天下安。我国是文明古国,国家的行*架构主要服务于朝*的稳定与巩固,因而历来十分重视。从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到元朝的行省制,从州—郡—县,到省—路(府)—(州)县,已形成了成熟的基本行*制度。

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省—行*公署(简称行署)—县的三级地方行*区划。而行*公署实际沿用的是中华民国时期“行*督察区”中“行*督察专员公署”的简称。建国后将原“行*督察区”改为“专区”,成为“专区行*专员公署”的简称。年代“专区”改称“地区”,作为“地区行*专员公署”的简称,成为正式的机构名称。

但行*公署并不是一级*府,而是省人民*府的派出机关。年《地方组织法》规定,省人民*府在必要时,经国务院批准,可以按地区设立行*公署,作为自己的派出机关。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府组织法》,也做出类似的规定。

历史表明,地区一级作为省人民*府的派出机关,与农业社会相适应。这种行*架构,没有立法权、决策权,行*程序繁琐,办事效率低下,与改革开放后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央说主要问题是在一个城市内,往往存在地、市、县、镇几套领导机构,层次重叠,人员繁冗。人为地造成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局面。工作中互相矛盾,抵消力量,严重地阻碍着城乡相互支援,束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此,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市州**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发〔〕6号)文件指出,在进行地、市机构改革时,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要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中心,以广大农村为基础,逐步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促进城乡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办法是:实行地、市合并,由市领导县;县、市(镇)合并,以及其他适当办法。

文件还说,由于经济不够发达和其他条件不具备,暂时保留的地区**机关,主要任务是:检查了解所属各县贯彻执行*的路线、方针、*策和决定的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督促检查所属各县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协调相互关系;接受省的委托,管理一部分干部;完成省委和省*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在年,吕梁地区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总体上还相当落后。距离撤地设市的国家标准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家要求市*府驻地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吕梁只有6万多;国家要求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吕梁只有7.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国家要求占80%以上,吕梁只占44.2%。国家要求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收入2亿元以上,而吕梁全区只有万元。因此没有赶上年撤地设市这趟车,直到二十年以后。

从全国来看,国家撤地设市的决策,有力地推动了整体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表明国家这一决策具有相当战略眼光。

山西为什么要恢复吕梁地(市)级建制

国难思老区,深山好备兵。年是共和国的多事之秋,也是“文革”动乱中更乱的年份。国内外形势骤变,中苏交恶,战备工作提到全局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吕梁地区恢复成立了。

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恢复成立吕梁地区等行*区划问题的通知》(晋革发[]56号)文件指出,“根据国务院(71)25号文件批复,‘同意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恢复成立吕梁地区、方山县,成立交口县、娄烦县的调整报告。’为了适应战备和支援工农业建设的需要,加强对边远山区的领导”,“将晋中地区划分为晋中和吕梁两个地区,并将忻县地区的兴县、岚县、娄烦三个县和临汾地区石楼县划归吕梁地区。吕梁地区辖兴县、岚县、娄烦、石楼、临县、方山、交城、离石、汾阳、文水、孝义、交口、中阳共十三县和一个离石郊区。地区革委会驻离石县城。”离石县革委驻柳林镇。

由此可知,国家、省恢复成立吕梁地区的原因,首先是从战备出发,为战备服务。当时国家三线建设,在吕梁境内交口县、中阳县、孝义县建有一批*工企业。华北通往大西北的捷径---战备公路---太原(原)绥(德)公路主要经过这里。其次是支援工农业建设。吕梁境内山川兼备,资源丰富,具有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广阔前景。其三吕梁是边远山区,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经济极端贫困,更需要加强领导。文件显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还没有“革命老区”这一概念。然而,早在红*东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吕梁*民对壮大红*、保卫延安、支援全国解放,都是做出过特殊的贡献,为中华民族挺起坚强的脊梁。

红*东征时期毛主席在石楼县、交口县驻扎转战一月多;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晋绥边区首府;解放战争中,毛主席北上进京时在临县、兴县驻扎多日。从这一角度讲,解放后国家更应该重视这一地区的发展。坊间传闻,当时省*区司令、省革委第一书记谢振华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毛主席很了解吕梁山河面貌、晋绥边区的贡献,便说山西不能没有吕梁地区啊!我想,当时可能更多的是出于战备的考量。

为什么文件说“恢复成立吕梁地区”?这要从战争年代说起。年抗日战争结束,解放战争展开。为了加强对晋绥南线作战的统一领导和开展新解放区的工作,经中央批准,于当年9月15日在汾阳县杏花村成立了中共吕梁区*委、吕梁行署及吕梁*区。吕梁区上隶于晋绥分局,下辖第三、四、七、八、九、十分区。张宗逊任吕梁区*委书记、*区司令员兼*委,罗贵波、解学恭吕梁区*委副书记兼*区副*委,王世英任行署主任。我想吕梁区这个名字的产生,也与著名作家马烽、西戎合著《吕梁英雄传》在抗战时期的广泛传播有关,而《吕梁英雄传》书名又是来自吕梁山。

吕梁区成立后,立即开展了反奸清算和减租查租运动。组织了冬学运动,维修四条公路,开展民选,兴修水利,剿蝗增产,恢复煤矿生产。特别在是配合解放*发起“吕梁战役”(汾孝战役),做好后勤保障,保卫陕甘宁边区,组织多干部赴新区中,立了大功。

解放后,国家撤销了战争时期的晋绥分局、吕梁区等行*建制。由于当年吕梁区卓有成效的工作,国家曾于年将隰县、大宁、蒲县、永和、石楼合并组建了吕梁县(年撤销),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曾担任吕梁县委书记。几经变更,到年山西形成了4市(太原、大同、阳泉、长治)5地区(雁北、忻县、晋中、晋南、晋东南)格局。年又将晋南分为运城地区和临汾地区。到“文革”中期的年,山西省重新区划时,国家和省仍记着吕梁区。所以文件称“恢复成立吕梁地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她实际含盖了当年晋绥边区的主体部分。

文革期间实行*管,各方面工作都不正常,行*区划方面也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离石县老干部门说了这样一个故事。组建吕梁地区初期,因有新成立县的原因,要进行地方划界。一天,省革委第一书记谢振华一行乘吉普车,风风火火来到离石县招待所。还没有坐稳,就说“快拿一张山西省地图和红铅笔来。”人们很快把图与笔送到他面前。当时中阳县西部要划出一部分公社新组建柳林县,谢振华书记可能考虑到县域平衡的问题,便根据地图上的距离,“哧”一笔把离石县东部的吴城公社划给了中阳县。离石县领导大惊,开始不敢言语,后来终于解释说:谢书记,吴城就在太(原)*(渡)公路沿线,您来时路过的地方。和离石在一条川里,与中阳县城隔着一座山,距离很远,历史上吴城一直就是离石管辖。谢振华书记这才又把吴城公社划回离石县来。

接着撤销了离石郊区,于年10月5日新增设了柳林县,离石县革委机关从柳林镇回归离石城。年4月把娄烦县划归太原市。这样调整后,吕梁地区实际管辖13个县。其中从晋中地区划出7个县:交城县、文水县、汾阳县、孝义县、离石县、中阳县、临县;从忻州地区划出2个县:岚县、兴县;从临汾地区划出1个石楼县;恢复方山县,新成立交口县,柳林县。第一任地委书记、*的核心小组组长为吕树品。

回望历史,你会发现,这些新设的县域范围内曾经是有过县府的。如柳林县,*河边今孟门镇一带曾经有过定胡县,后改为孟门县。交口县大麦郊曾经设过岭东县、高唐县,至今红*东征纪念馆一带仍叫城门里。此外,在今温泉乡一带设过温泉县。可见古今认知略同,这一区域需要有个县府来治理。

为什么把吕梁市驻地选择在离石

时间来到新世纪,改革开放已20多年,中国城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国各地争相撤地设市,山西省11个地级建制,已经有10个先后建市,只剩下吕梁地区。而且当时吕梁地区已有孝义(年)、离石(年)、汾阳(年)三个县撤县改市。

这时“路透社”消息很多,社会上关于撤地设市呈现出多种舆论。有说市*府驻地继续在离石,中央早有定论。有说市*府进驻汾阳有很大的可能性。汾阳依山傍水,滨临汾河,地肥水美,是平川地带。汾阳在明代万历年间曾设汾州府,明清时期还管辖过包括永宁州(离石)在内的一州七县。特别是国营汾酒厂在汾阳,当时汾酒厂年上缴财税占到全区的三分之一多。人们说:“汾酒厂打个喷嚏,全吕梁财*都感冒!”

无论社会上怎样说,国家、省、地方领导,自有大局的考量。一个地方能否成为行*总枢,国家是从多角度、多因素考量的。离石的山河格局具有总枢地位的特殊性。离石位于古来吕梁山区隰岚通衢、秦晋要冲。早在东汉时期的公元年,大汉朝就把西河郡驻地迁到离石。当时西河郡跨*河管辖着10多个县以及内迁南匈奴部众,成为东汉朝廷最北方的堡垒。西河郡境域顽强地抗击了北匈奴的进犯,以广阔的胸怀容纳了南匈奴部众,成为中华民族融合高潮长河的源头。从北周改为石州后,一直为州郡级驻地。宋金时期,石州向西曾跨*河管辖过陕西葭县、吴堡一带,向东曾领管“石州温泉县”(治今温泉乡),今交口县金代大铁钟记载了这一历史。

吕梁地区组建初,尚在“文革”动乱之中,离石城基础设施的确相当落后。光凤山,秃龙山,污水乱石烂河滩。旧平房,土泥街,灰渣倒在大门边。以至于原晋中地区、各县直机关有头脸的人,都不愿回地区工作。到上世纪恢复高考后的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生分配工作,仍说“哭哭啼啼吕梁山”。

但是历任地委行署领导决心改变落后面貌。如地委书记王国英苦干实干,在全区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在行署驻地离石铺开“修河坝,栽树树”工程。发动机关干部在东川河两岸修筑护岸。他不辞辛劳,督修督栽,严厉批评不负责的领导,从而初步奠定了离石滨河南北两路的基本城市框架。离石县积极配合,发展到2年城区面积接近20平方公里,形成了四路六街、五桥贯通的格局。河道筑起4条橡胶坝,三山绿化已达到2万多亩,城区人口近13万。吕梁高专、吕梁教育学院等一批大中专学校发展起来。城区向北、向西、向东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从发展势头来看,历任地委、行署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如年姚新章同志任吕梁地委书记后,为了改变吕梁贫穷落后面貌,创新了“拍卖四荒”的重大举措,极大地解放了老百姓的思想,群众治理“小流域”蔚然成风,被称为吕梁第二次改革,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赞扬。到年8月,全区共拍卖“四荒”地.9万亩,参购农民7.2万户,收回资金万元,初步治理98.6万亩。

为了加快发展,姚新章同志统揽全局,提出了“东部四县龙头板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中部四县中坚板块(离石、中阳、交口、柳林),南北五县绿色板块(兴县、岚县、临县、方山、石楼),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的战略。由于措施得力,到世纪初中部四县已呈现出赶超东部四县的势头。同时离石马茂庄劈山改河工程初步竣工,为城区的南扩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离石境内各类经济指标也基本达到了国家撤地设市的硬件标准要求。

在各种工作有了充分准备下,4年7月9日上午,吕梁市正式成立,并举行了揭牌仪式。当天,吕梁撤地设市各种庆典紧张有序,红火热闹,圆满成功。

来源:腾讯新闻、吕梁记协(节选)

原标题:吕梁为什么要撤地设市

有理想的行走有态度的行走有风景的行走王清茗行走山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