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化遗产古邑邬县抹不掉的胎记邬城店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业医院资讯网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邬城店村貌航拍

有关邬城店村的历史与古邑邬县的关系是古遗址所在地?还是古县区域?为什么叫邬城店?伴随着童年的记忆中常常听到老人们讲:先有邬城店,后有介休县。邬县——邬城——邬城店村有什么样的渊源?查阅相关资料,寻访专家学者,还是有诸多解不开的疑团。古邑邬县在介休境内唯有一个名字相关的地方——邬城店。


  邬城店村坐落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连福镇(公元年介休市乡镇合并前归属东湖龙乡辖区),地处三晋腹地,在村中心东西走向自古就是一条官道,是历史上京陕官商的重要通道。邬城店村东邻张兰古镇,南邻南、北王里村(还有东、西杨屯村、东、西武屯村),西邻沙堡村,北邻董村、霍村。

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信息,更让我对古邑邬县及邬城店有一种新的认识。其中:著名复旦大学教授安介生先生在《介休历史乡土地理研究》载:

sdfd

《介休历史乡土地理研究》相关资料


  在今天介休市境内最早设置的县级*区,应该是邬县。“邬”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为晋大夫之封邑。清代学者高土奇所著《春秋地名考略》卷五中较全面地梳理了邬县的沿革状况:


  邬:昭(公)二十八年(前年),魏献子为*,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


  杜注: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也;三县:铜鞮、平阳、杨氏也。邬,太原邬县。,臣谨按:《汉(书)地里(理)志》:太原郡有邬县,为司马弥牟邑。《水经注》:候甲水又西合婴候之水,径邬县故城南,即司马弥车邑也。俗亦曰虑水。又西北入邬陂。《史记》:曹参从韩信,击赵相夏说于邬东,大破之。又围赵别将于邬城中。汉邬县,晋、后魏因之,北齐废。今故址在介休县东北二十七里。《志》云:邬城历隋唐至宋,始圯于水。城北接文水,东接祁县境,县东北有邬城泊,合中都水,注于汾河,或谓之蒿泽。隋汉王谅拒杨素于高泽,即此。


  据《汉书·地理志》,当时“太原郡”下辖21县,即晋阳、夜人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狼孟、邬、盂、平陶、阳、京陵、阳曲、大陵、原平、祁、上艾、虑虒、阳邑、广武。邬县为其中之一。其下释文云:“邬,九泽在北,是为昭余祁,并州薮,晋大夫司马弥牟邑。”据此可知,邬县县治北临“九泽”,其最突出的地理景观标识,即为“九泽”,又称为“昭余祁”。古今学者关于邬县沿革的考订并无多大异议。从春秋时期至南北朝,邬县设置的时间相当长,而其归属也较为单一,即均归属于太原都。如《续汉书·郡国志》记载,太原郡下辖16城(县),邬城是其中之一县。《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原国”下辖13县:邬县也为其中之一。清代学者程廷作(春秋识小录》卷六记云:“邬,在今汾州府介休县东北二十七里,”可以看出,从秦汉至两晋,晋中地区*区设置的格局是相当稳定的,而郎县隶属于太原部的*区层级隶属关系也是十分明确的。如北齐魏收所撰《魏书·地形志》记载“太原郡”下领十县,邬县也是其中这一。旧志:故邬城,在县东北二十七里,今为邬城店。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崇宁先生提供资料:

《山西志辑要第四卷》古迹邬城:县东二十里今邬城店,左传司马弥牟为邬大夫。

汉置太原郡,有邬县。《魏.地形志》:介休有邬城。

《山西省历史地图集》载:公元前年,晋公族大夫祁盈因家臣祁胜与邬臧通室,将二人捕杀,六卿以顷公之命诛祁盈及杨食我全家。代韩起执*的魏舒把祁氏的采邑分为七县,把羊舌氏采邑分为三县。以司马弥牟为邬大夫(今介休东北的邬城店)......。

《山西历史地名录》邬县:春秋时晋邬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献子为*,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汉置邬县,属太原郡,晋末废,北魏太和十九年()复置,北齐时废,故治在今介休县东北二十七里,今为邬城店。

《山西地图》

战国赵魏韩秦国(局部)

前汉图(局部)

春秋图(局部)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局部)

介休乡土文化、晋商文化研究者冀广大先生提供:

邬城店(邬)北为邬城泊

从相关邬县和邬城店的研究资料上分析,邬城位于邬城泊以南,也即邬城店村位置所在。邬城店村北部、东北部有大片的盐碱地,村南土地盐碱程度却相对弱一些,这也是北临邬城泊区域,水源消失后存在的基本特征。史料研究有诸多的观点和不同论证,邬县到底在何处?是史学研究和热爱本土文化的学者更多
  从邬城店旧城东门外沿着官道向东走约二里,是一个烽火台,也称二里半铺,设有驿站。再向东走就是张兰村(古称张南堡,后称南张兰),也是当时唯一官道所在。官道边有一个很大的水库,并伴有一条长长的河,取之不尽河水由东向西流入邬城店村,也是村民灌溉农田的主要水源。沿着河水由东向西进入村东城门,城门阁楼上供奉有文昌爷(当地人称文章爷)。当时,在老人们的记忆中邬城店村城墙已多处坍塌,甚至好多周围没有了城墙的影子,只有村四个方向的旧城门还存在,并且,每个旧城门的阁楼上都供奉有神像:东城门上供奉文昌爷;南城门上供奉红孩儿;西城门上供奉财神爷;北城门上供奉真武爷。在老人们记忆中,好多童年的时光是在城门上玩耍中度过的。在东城门前进村不远处,相接南城门过来的交叉处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饮水店,院主人叫原培泉,本村人,世代居住于此,是官道来往客商喂马、饮水、停留、息脚之处。院子很大,供堆放草料、停放马车、栓骆驼,院边放着一排排石头水槽,供饮牲口之用。院子坐南向北,大门敞向大路边,正南面是主人一大家族居住的五间大瓦房子,东西两边各有一间小房(也叫偏房、角房)。院子东面是一长排的草棚房子,是圈马和牛在里面吃草料和休息之用。院子西是一排平房,供客商息脚留宿之用。院子北面是围墙和大门,大门可容车马进入。直到解放后,院主人才从饮水店搬到村里新房子,从此,饮水店逐渐自然消亡。

饮水店草图(老人们口述)


  饮水店东南方向是魁星楼。据老人讲:魁星楼是三层结构的琉璃建筑,庄重古朴,远远看去非常气派。


  村的北门出去通向董村、霍村、南、北盐场村的方向,道路平坦,两边都是大片潮湿的盐碱地,要翻过铁路才能到前面的几个村庄。


  村南,出了城门是去往西杨屯、东杨屯、东武屯、西武屯、东湖龙的方向,一路有点上坡的感觉,这是村庄位于太丘山北侧之由,都是南高北低之势。在村南的田间地头,有大量的绳纹陶片出现,后来,文物部门做过普查收集,并有相关研究学者调研。

《介休市文物普查资料》介休博物馆馆长秦明先生提供


  村正中间东西方向是一条“如意”形的官道,据老人们讲,常有往来官商经过此地,在清光绪26年八国联*入侵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行经此路(官道)到西安。


  沿着官道由东向西进入邬城店村后不远处,有一条南北巷子,当地叫旗杆巷。据考是在清朝时期一位叫张义安(张文照父亲)武官,因战功卓越,被赐于双龙铁旗杆,有牌匾、拴马柱、上马石等,村东前古寨(音译本村人称呼)有很大的马场。在旗杆巷子门口临街处有一石牌坊(上世纪70年代拆毁)。在旗杆巷的斜对面有一临街的木旗杆,赐于张家一位文官(是现在村老会计张维全曾祖父)。

邬城店村中心街庙院示意图(作者据老人口述整理绘画)


  沿着官道向西走到村中心街,在路北面是一幢规模宏大的庙宇建筑群。大门顶上题有“西坊庵”牌匾,大门是双层阁楼式建筑,阁楼里常摆放有船船、马马、大灯笼、锣鼓乐器等节日活动用具。进去西坊庵是二进院式的结构,进去正门的左侧有一西向的小门,小门进去是关老爷庙,庙前有一铁旗杆。再往大院走是一大殿,大殿东侧是钟楼、西侧是鼓楼。进去中间大殿,四周都是旧时的壁画,里面是殿中殿结构,在殿中间四周是围着一圈的铜五佰罗汉像,悬于中间殿周围,仰望祥云中降临的许许多多神像,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庄重威严。穿过中间殿后,东面是二郞神殿,西面因年久,记忆不是准确。再往里面走,正中间是观音大殿,东面是阎王殿,西面是娘娘殿。各个殿中的壁画、木雕、门窗、石雕、砖雕、图案和花纹装饰,各式构件都很精美,古朴威严。整个建筑群中的佛像和构件都被拆毁,只留下空建筑做为村委会和大队仓库之用(笔者小时候仅仅记得,到里面领粮食看时到前后殿里面非常空旷,中间佛像不存在了,只留有墙上依稀可见的旧壁画)。九十年代初,庙建筑也相继拆除,盖了两层的小学校舍和村委会之用。每当老人们讲到此处时,无不掩面叹息、痛心,为之惋惜。


  西坊庵的正对面,官道南面是坐南朝北的大戏台,村里有重大活动时,会有秧歌、戏剧等活动。《介休文史资料》中记载有邬城店大戏台的匾额“高调入云”的文字内容。听老人们讲,戏台还有一幅对联,遗憾目前没有找到。


  在西坊庵通向戏台(南北方向)的下面是一条青石铺的石桥路,桥下是常年由南向北水流不断的河道,河水清澈,是村里人们洗衣服、灌溉农田的主要水源,也是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地方。据老人们讲,戏台和庙之间还有个说法:戏台南面墙跟进水口有一石雕龙头,西坊庵庙的最北面墙跟出水口处是一石雕龙尾,自古就有“龙头和龙尾”的说法。春去冬来,一年四季,水流不曾间断,河水是从洪山源神池几经曲折分流过来,滋养了世世代代邬城店人。据说,最早时,西坊庵的西南角处,关老爷庙附近还有水磨。六十年代,戏台被拆后改建为村小学,围着石桥形成一排面南方向的“C”字型平房教室。当时,村委会和小学校之间是村中心处(村里人称庙门前),是村民每天聚集的地方,非常热闹,周围有磨坊、学校、供销社、卫生站,也是放映电影、杂技、魔术表演、外来做生意聚集的地方。


  穿过旧戏台(六十年代改建为小学校),向南沿着河流有条小路有一排排房子经过,隔几段会有各式的小石桥跨过河面。出了村南的不远处,就是村里有名的“凤凰台”河道,“凤凰台”都是整块巨石砌起来的河水台阶,大石台阶南面有一个大的方形储水池,储水池南面进水口处中间有一大块青石被两边的石槽打孔固定和安放。平时,中间大青石都是吊上去的,只有遇到暴雨或者大洪水时,才将大青石放下来,保护村里安全,防止洪水进村。“凤凰台”每块大青石上都刻有精美的花边、纹饰和兽面图案,还镌刻有许多字(也有人讲是用好多碑修筑而成)。“凤凰台”是邬城店村防止水患最安全的屏障。

1:通往邬城店村

2:通往上游北王里村(年摄)

水源缺失,宽敞的渠道被耕地淹没——凤凰台旧址


  出了村再向南走就是通往北王里、南王里的小路。晚上,人们从外面回来,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借月光的照射下,路边的小河面像一条弯弯曲曲银河,照亮了旁边的小路,指引人们在黑暗中找到回家的路。


  在村中心街(官道)下坡一路向西,穿过路两边的各个院落后,出了西城门口不远处就有南、西两条路,南面是通往北王里、南王里、里屯、连福(旧称焦寺)的大路;西面是官道大路。

旧版《介休县志》载:邬城寺(永利寺)

邬城店村永利寺遗址年摄

邬城店村永利寺复原示意图(据村多位老人口述)

邬城店村永利寺遗址残损构件年摄

邬城店村永利寺遗址卫星图(标圈处)


  在村西北方向,官道北面的不远处,穿过铁路(清未时阎锡山修建),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寺庙——永利寺(村里人和旧版县志称邬城寺),宋代大观年间建造。相传有多年前,有几位和尚要到洪山源神庙修行,渡船过了汾河后,不知什么原因,走在最后面一位和尚,当他赶到此地时,同伴已经不见踪影,眼见天色已晚,不便前行,他只好留宿到此地。第二天,这位和尚讲:此处结缘,禅修亦缘。便开始筹建此寺庙。寺庙门口两旁是近两米高的大石狮看护寺院,进去寺院是前后两进院落,前面中间和两边殿的名字老人们回忆不清。后面院是正殿五间,妆金佛像,侧塑三身四智,壁悬千佛,左观音殿,右地藏殿,中水陆天王殿。


  朝代更迭,寺庙曾遭火灾和严重损毁,但都得到了修复和补救。重要的几次大修复在介休县志及重要的文史资料文献中均有记载:《介休县志》古迹考:


  永利寺年(丁亥)宋徽宗大观元年。春三月,邬城西官路北创建永利寺。年(壬寅)元成宗大德六年。僧法宝主持葺修邬城店永利寺。大德六年,严褫(元代乡贡进士,王里村人),书《永利寺造像题名记》。年(癸丑)明太祖洪武六年,邬城店永利寺毁于火灾。1年,明正德九年重修。夏,邬城店重修永利寺正殿五间,妆金佛像,悬塑千佛。左观音殿,右地藏殿,中水陆天王殿。


  仅存的一通:“重建邬城永利寺庄严功德碑”,曾遭盗取,后被截获、现置于村委院内。


  《介休市博物馆汇集》第一辑《介休碑刻资料》中记载重修邬城永利寺妆严功德碑记:碑在东湖龙邬城店村西北,铁路以北,田岳堡东南地。距铁路约五百米左右。永利寺遗址田地里。建于明正德九年(1年)青龙正属甲戊季夏吉日立石。碑上部完好下部风化,字迹不清,碑文楷书。规格:cm。宽93cm厚18cm。


  碑文摘要:(节录)


  重修邬城永利寺妆严功德碑记


  介休县古冀州地也考之县志与舆胜览合焉东三十五里地名邬城宋大观元年春正月吉日……为乡民香火院……元大德(成宗)僧福暨门徒海谦见其圣像雨淋残缺又重修饰而增益……改元为洪武元年遭玄空回禄之灾……成化二年又修,正德六年复修大明正德九年立石。修造住持觉登门徒首僧(《重修邬城店永利寺妆严功德碑记》,石存邬城店村委会)从各种资料信息中可以了解到,永利寺于宋大观元年春三月始建,曾为乡人香火院。元大德六年,年,僧人法宝见其圣像雨淋残缺,又重新修饰而增益。明洪武六年,年遭玄燹回禄之灾,遂毁矣。明正德九年,1年夏重修正殿5间,妆金佛像,侧塑三身四智,壁悬千佛及释氏源本,左观音殿,右地藏殿,中水陆天王殿……至今千百余年。由此可见当时永利寺之规模。


  永利寺旁边的路向北是通往南辛武(旧称孟王堡、杨家堡、胡家堡、岳家堡、田家堡)、北辛武(旧称辛武村,在辛武村汾河岸上,原有木船,是可渡马车的必经之路,西北方向是沙堡村、义安村(原名凤凰村)。


  据老人们讲,永利寺原供奉一巨型铁佛,高约5米,重达10吨,遍体铸满经文,可谓铁佛之最。可惜年遭拆毁,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了废品收购站。时至今日,村民提及此佛,无不为之惋惜。永利寺院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夷为平地,现仅有两尊巨大的石狮,虽一尊被掩埋的只露上身,一尊遭肢解已经移位,却依然忠实地守候着荒凉的废墟。在整理统计邬城店《原氏族谱》印行前两尊巨大的石狮已经不见踪影。仅存的两座大土堆上随处可见到古寺庙拆毁后留下的各种构件石雕、古砖、陶瓷等碎块,目前也在面临被周围工厂侵没的处境。

—年之间,山西省考古所(旧称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邬城店村周围插了好多旗子,进行大面积勘探测量,遗憾没有找到相关的照片和文字信息。


  邬城店村好多的石碑都做为河道的石桥、坝台、垫基石,更严重的被损毁、丢失,有的碎块丢弃在田间地头。


  距永利寺东面不远处是三清庙,西南面是观音堂。


  源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邬城店村人勤劳、纯朴,仗义、广交四海朋友。居民户,人口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等。一部分人在从事商业,明清时期有人在天津做生意,长途贩运货物,批发蔬菜、水果,还有煤碳物流运输生意。


  存续二千六百多年的古邑邬县,曾有战国邬币的出现(现存山西省博物院)、介休三大晋商冀氏的祖地、邬姓氏起源的发源地(《河南颖川·邬氏宗谱》姓氏起源序记载),几经朝代更迭,废除中复置,历史的变迁中经历了哪些事?发生过什么?与邬城店古城的关系?目前有待考证。但留在她身体上的胎记——邬城店村,是永远抹不去的胎记。期望能找到更多具有历史价值的信息,探寻、见证这座古邑邬县历史风采和辉煌。

邬城店村新的门楼

作者简介:原家敏男,介休市邬城店人,介休市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介休市第七届*协委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

本文源自《文化介休》年第二期总第6期

审核:王光亮原家敏

编辑:杜美锐张晓婷

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