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长沙哪家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后人记忆中的徐秀才
徐之振
秀才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最末一级的学位,据县志记载,清末时期,我县考中秀才的共有八位人士,其中徐伍瑞是远近闻名的秀才,事隔半个多世纪,人们还能忆起这位才学出众而生活简朴的徐秀才。
徐秀才,名伍瑞,字之振。年出生于我县二牛乡小莫村金家窝堡,卒于年。现在,在该村头不远处徐姓祖坟墓地,仍有秀才的坟头被后人辨识出来,徐姓家族也以祖上曾出了一名秀才而引为骄傲。
由于年代深久,关于秀才在世时的人生经历和重大社会活动已无法考证详细,经访问现已八旬的徐氏家族后裔,方得出粗略的大概轮廓。
清朝鼎盛时期,徐家祖先迁徒到金家窝堡。这里土地油黑肥沃,有一条近似鱼背状的平直漫岗,一直向西延伸至西马莲河畔。许是祖先看中了肥沃的土壤,也许是找风水人士测过这里风水,便在这鱼背的向阳处安家落户。据老人讲,徐氏家族在秀才的父辈,日子过得很兴旺,兄弟四个,分别有一幢老式青砖平房,还有青砖院套,老股的院子有非常显赫的门楼及石狮、上马石、拴马柱等大户人家才具备的附属设置。
富了的人家总要供孩子读书,这是中国人亘古至今不变的文化意识,徐之振从小便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家里请了私塾先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由于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在乡村一方成为拔尖的优秀生。私塾课程读完后,他考入官办学校——县学,后改为康平“秀水书院”。在这所县属最高学府,继续攻读《四书》、《五经》等课程。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考取为秀才。
(网络图片)
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统御全国,按着科考的级别秀才之上还有贡生、举人、进士等学位,并在官府内任要职。而秀才只是一种学位称号,并无官职晋级的机会。据史记载,康平由于教育落后,县学成立后直至科举制度废除,并无一名学子考中举人或进士,除了几名贡生外,秀才也就当然成为县里最高学问的代表。按照当时社会的腐败风气,秀才虽没有晋官的机会,但凭借自已才学的影响,花钱捐个官职,却是屡见不鲜的。徐之振为人正直,绝不为权贵奴颜卑膝,让世人耻笑。为独树一家文人风范,给后世人留下清名,遂隐居故里家中。徐之振一生的活动,大多在乡里一方。据后辈人、徐之振之孙儿徐尚儒回忆,在他刚刚记事的时候,秀才曾有一标识阶层身份的儒袍和花绫顶冠,他们的爷爷穿戴起来煞是庄严,令人敬畏。人们除崇敬他的装束外,更有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的学问蕴含其中。人们常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后辈人的记忆中,徐秀才虽出身农家,却对农事、家务、财产之类不闻不问,整天在屋内读书。在东屋的炕上盘腿一坐,一张矮小的炕桌,摆放着厚厚的书本,读久了,困乏了,就侧在经常放于炕里的行李卷上闭目养神,或睡上一觉。然而天下大事尽在胸腹,孙中山如何起革命,日本人侵略东三省的野心,国共两*的冲撞等等,在闲时也同晚辈透露一二。
不知何故,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落个贫穷的名字,人们常说“穷秀才”,大概是秀才出身都比较富裕,然读书后自身无官职又务不成庄稼人,故而如此。徐之振的生活的确简朴,他成人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徐氏家族已从富足兴旺转为中落,由于秀才没有官职,只能靠自己的文水赢得周围财主大户人家的赏识。他经常的社会活动就是说理劝善,一些村屯邻里之间发生纠葛而不能化解的,就要求他的大驾,秀才自有文人的品格,长期的读书生活,修养成的品性,无不令人敬佩,他一到场,结果往往都会是双方破啼为笑,转怒为喜。人们常说:徐秀才一到场,一天云彩都散尽了。
徐秀才也不常年独守门户。“秀才不出门”是说秀才都珍爱读书时间,惜时如金而不愿出门应酬。但老人们忆起,当时他经常去奉天城,徒步走到五家子去上车,那里当时有两天一次的班车,到法库再倒车,需两日才能到达。当时他有一个孙儿在奉天做事,他一去多则几个月,少则半月二十天就归来。他从不与孩子们讲他在外边的活动情况,但据大人们讲,他在沈阳一般是为买卖人核算一些账目,或是为私人代笔写些状子,也为公家单位撰写公文等,还有人传说,他与文友办了个进步刊物,为此遭到日伪官方的查封,并吃了一场官司。
奉天城(沈阳)
他在沈阳的具体情况难以推测,但他在沈阳结交许多*要朋友却是事实,现今保存下来的遗物中有陆*中将马龙潭赠与的书法对联两幅。还有遗留下来的“农业改进社”赠与的纪念牌匾一枚,上有“热心农业”、“徐翁之振赞助本社纪念”的字样。据考“农业改进社”又称“荒芜局”,为拓荒开垦农田的机构。相当于现今的农垦局,由此推之,他在沈阳搞过捐助活动。
徐秀才为人质朴,满怀横溢之才学,却守着农家小院安于清贫,朴拙中见清高,独居小屋内,又与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人们总是想象他的衣食住多么与众不同,其实他的吃住极简单,那张写字炕桌仍完好地保存着,与农家旧式炕桌没有什么两样,家榆木料,两拼板外加围边,只是年久日深,桌面愈加光滑,显出深暗的紫红色。
据老年人回忆,徐之振卒于年,当时国共两*的*队正在“拉锯”,在一个深秋之日,秀才正在用午饭当中,很快就咽了气,终年73岁。秀才辞世,惊动了四方亲友和官府,宾朋纷纷前来吊唁,徐家很排场地发送了七天,才下葬。秀才去世后,人们无比怀念这位德高望众的农家文人。徐氏家族更是以他为楷模,崇尚文化教育,悉心教育子女,刻苦读书。解放后,徐秀才的后代们在新社会里,在全新的教育制度下,为祖国富强而读书,学有所成者甚多。据了解,解放后至今,徐氏家族考取大中专以上的有37人,从事教育工作的有20多人,高中以下的读书幼子,也个个品学兼优。
秀才的风范,激励着乡土一方的莘莘学子,在求学的道路上自强不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