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要怎么治疗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503/o7oys27.html#
大禹治水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五千年历史看山西之说。
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万年。约在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的火烧骨,把中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万年;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出现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对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这使大致在距今年前后中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可信的历史,尧都平阳,舜都蒲板,禹都安邑,这些都在山西的南部地区,中华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
大约在公元前年大禹去世后,其子启继位。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天山西晋南夏县一带,今夏县东下冯遗址是重要的夏墟。
商朝时,山西南部在其“邦畿(ji)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
西周初期大规模分封诸侯,山西中南部为十余个诸侯的领地,其中主要诸侯国是晋国。
春秋时期,晋国发展强大,逐步兼并了周边小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大约包括现在的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东部,设置有50余个县,其中山西境内有10余县。晋国是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沿用之后将这种制度推广向全国。在今临汾曲沃县建有晋国博物馆,陈展着考古发掘的晋国“曲村——天马遗址”的文化历史;在今临汾侯马市建有晋国古都博物馆,陈展着晋都新田考古发掘的文物及其文化历史。
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分晋国,成为实际上的三家诸侯国。在山西,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晋源区东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尧都区),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运城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战国时期。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又增设到40余郡。今山西及周边的河北、内蒙古一带为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雁门郡、代郡、云中郡所辖,其中代、云中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70余县。
西汉基本沿袭秦代郡县制,地方实行州郡县制,全国划分为13州。今山西及周边陕西、河北、内蒙古一带为并州、幽州、司隶州(京畿长安范围)3州领属,并归太原、上党、雁门、西河、代、河东6郡分辖,其中西河、代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东汉地方建制基本沿袭西汉。西汉末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羌族、鲜卑逐步内迁进入山西,并发展强盛起来。到东汉中期,山西北部、中部、西部已经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区。
魏晋南北朝初期的三国时期,今山西全境属魏国。境内匈奴人散居分布在并州兹氏(今吕梁汾阳市)、祁(今晋中祁县)、蒲子(今临汾隰县)、新兴(今忻州忻府区)、大陵(今吕梁文水县)等地。此外,在山西境内今长治武乡县还居住着羯族,今忻州代县和大同还居住着鲜卑族拓跋部。山西境内的三个少数民族与居住在陕、甘一带的氐、羌族,史称“五胡”。
西晋永安元年(年),匈奴酋长刘渊起兵左国城(今方山县城南南村,一说吕梁离石区)建国“汉”,不久迁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建立北方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随后其子刘聪打下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灭西晋,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国”割据一方的局面。在此期间,山西境域经历了刘渊族侄刘曜(yao)创建的前赵、羯(jie)族首领石勒创建的后赵、鲜卑族首领慕容皝(huang晃)创建的前燕、氐族首领苻洪创建的前秦、氐族贵族姚苌(yaochang)创建的后秦、鲜卑族首领慕容泓创建的西燕、鲜卑族首领慕容垂创建的后燕、匈奴部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创建的北魏等国。
北魏太延五年(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山西为北魏领地。
永熙三年(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山西绝大部分为东魏领地,南部余部为西魏领地。后来,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
北周建德六年(年),北周灭北齐,山西统一为北周领地。
隋朝建立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总管府,以州刺史兼总管,统领邻近数州。山西境内并州、代州、隰州、朔州设总管府。后来又改州为郡,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最多时全国置郡。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古一带为太原郡、定襄郡、马邑郡、雁门郡、娄烦郡、西河郡、离石郡、上党郡、长平郡、临汾郡、龙泉郡、文城郡、河东郡、正平郡分辖,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这里要提一个人物,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杨广,在开皇元年,也就是公元年时,13岁的他曾被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
隋朝末年群雄争霸,原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公子李世民的建议下,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所以山西被皇室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隋唐时期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后唐,后晋,后汉,北汉,辽国曾在此立国
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泽、潞的铁煤、丝绸、硫磺,河东的盐名扬天下。
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也就是今天的临汾)、太原这三个城市成为了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
元末战乱四起,水患,蝗灾,疫病频发,中原地区人口骤减,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赤地千里少人烟”,而此时的山西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此时山西的人口和中原的人口相比,极不平衡。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年),河南人口为.1万人,河北人口为.3万人,而山西人口却多达.04万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还多25万。再从人口密度来看,同样是在洪武十四年(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
明朝经过多年的战争,建立政权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新的政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根据当时国家的现实状况作出了一个大的决策——“移民屯田,开垦荒地”,在山西开启了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最大规模的移民。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引起诸王极大的不满,燕王朱棣打着株奸的名义从北京起兵,打败建文帝后登基称帝,史称“靖难之役”,这场战争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所以朱棣也继续执行移民计划。而当时洪洞大槐树下是移民的最大的一个点,影响力也大,所以大槐树成了这次移民的标志,这次移民从年洪武六年开始到年永乐15年前后经历约50年的时间,历经17次移民,移民人数达万以上,山西人民为了复苏经济,恢复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开辟了著名的万里茶路、草原丝绸之路,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
清为山西省,领太原、平阳、蒲州、潞安、汾州、泽州、大同、宁武、朔平九府,平定、忻、代、保德、霍、解、绛、隰、沁、辽十州,归化城、宁远托克托、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六厅,以冀宁道、雁平道、河东道、归绥道兼察之。
清代,晋商足迹进一步遍布天下,形成乔、常、曹、侯、渠、亢、范、孔等晋商八大家,此外还建有许多商业会馆,如山西会馆、山陕会馆、潞泽会馆等。
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民国元年()原归绥道所属地区脱离山西建为绥远省,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民国三年()五月分设冀宁道、雁门道、河东道,十九年()废道。
山西在民国十年(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等。以太行山、五台山、吕梁山为依托建立了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根据地,在山西省境内设太行、太岳、北岳、晋西北等行署,领导人民坚持对敌斗争。十四年抗战中,山西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
年
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