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咨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编者按:这是古交作家郭子林(中国作家协会成员)发表在第一期《山西作家》上的一组文章,共五篇。从一个在古交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外地古交人”的视角,写了古交五个村子的人文史话,从中可见作者对古交第二故乡的热爱,也让人们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今天编发第二篇,以飨读者。
▼
古交市的南沟村是很特别的,离清徐县很近,离交城县也不远,都是几里地的样子,但就这么个山沟里的小村子,清朝年间却隶属于阳曲县管辖,而阳曲县城距南沟村却有两百多里地。《阳曲县志》有南沟村的记载。
偏远的小山村清朝乾隆年间却出了个进士折遇兰,还是个联捷科进士,年折遇兰考中举人,第二年年也就是乾隆庚辰年,折遇兰又进京赶考,中了进士,连续两年或者三年皆考中称为联捷科。有了这进士大人物,小山村也就有了七里十八步的故事。
▼
少年折遇兰家境贫寒,五六岁上跟做小生意卖葫芦蛋蛋的父亲到晋中一代讨生活。那个年代做生意的小贩亦巫亦医,折遇兰的父亲正赶上晋中富商曹家三岁小儿得了失*病,许多悬壶济世之人皆不能医治,折遇兰父亲用民间偏方救治了曹家小儿。曹家感激折遇兰父亲,折家父子得以寄人篱下勉强度日。
父亲打零工做小活养家活口,折遇兰在村中嬉戏玩耍。一日间,折遇兰听村里的老爷庙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甚是好奇的折遇兰就倚在窗户外听里面读书,好多次都是吃饭的时间父亲来呼唤才回家。又一日,教书先生觉得窗外有人听讲,唤了来,知是穷人家孩子喜欢读书又无钱,窗外听先生讲书。先生叫来折遇兰让其背诵一些学堂诗书,少年折遇兰竟能背诵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内容,先生问知道这是说的什么意思吗?折遇兰还能讲出孟母三迁的故事。先生感觉折遇兰为奇才,于是让折遇兰免费进入学堂学习。在晋中的几年时间,折遇兰勤奋读书学到了许多知识。
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折家父子回到了故乡。父亲晓得折遇兰是读书的才弟,于是全家人倾心倾力培养。乾隆二十四年(),折遇兰考中举人,第二年()又高中进士,当即任甘肃正宁知县。
高中进士,少年折遇兰衣锦还乡先去看望年迈的外公。
折遇兰的外家是本地塔梭村,离南沟村并不远。春天的山区景色宜人,鸟语花香,溪水潺潺,兴致勃勃的折遇兰着一身宽肥的翻毛皮玫瑰色短袖马褂来看望外公了。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正志满意得的折遇兰吟诵着古诗被人拦下。原来是舅舅拦住了骑高头大马的折遇兰。还没有进村就被舅舅拦住的折遇兰很扫兴。
“舅父大人一向可好?”折遇兰下马施礼。
“你不要那么样子。”舅舅并不领情,严厉地对折遇兰说:“告诉你,无论你是多大的官,无论你有多少的钱,进外公家必得下马下轿,规规矩矩,小心谨慎。”听完舅舅的一席话,折遇兰恍然大悟,一脸赧然。
回到南沟村的折遇兰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步步往外公家走。有好事者帮折遇兰数步子。从南沟村到折遇兰的外公家正好七里十八步。
以后折遇兰任会宁知县也好,属静宁州也好,到塔梭村外公家一律步行。这个规矩现在还规制着当地的村民。
南沟村的折遇兰走出大山沟,先后在甘肃湖南广东等地为官,无论在哪一处都是“不惮勤劳,励精图治”。
折遇兰后来积劳成疾病逝于广东揭阳任上。纪晓岚听说后十分惋惜,曾向徐润第悲叹,我己卯的门生,善于*事的只有荆道乾、折遇兰和徐敬儒三人,后两人中年而逝世,“生此才而不尽其用,何如不生。於乎,其可悲也已!”乾隆皇帝知折遇兰死后,为表彰他的功绩,特赐他“文林郎”称号,并赠銮驾半副。
尊重孝敬老人是中华传统美德,“七里十八步”是一个好故事。
▼
南沟村是个好地方,不仅在古代,现代南沟村也不乏名人。折万青是年出生的南沟村人,年入伍,任十七支队侦察排长,年在清徐县圪垛梁战斗中牺牲。折补元,年出生于南沟村,民兵战士,年在战斗中牺牲。折毛狗,年生,南沟村人,年入伍,交文支队战士,年在文水县战斗中牺牲。折贵才,年生,年入伍,四零六团战士,年在朝鲜牺牲。
今天的人们呀,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绝不能忘记为民族自由国家独立而献身的革命先烈。
(作者郭子林)
推荐阅读
筑梦辉煌40年——古交市专辑
抚今追昔煤城巨变——“大美古交”摄影作品展(一)
魅力古交风光无限——“大美古交”摄影作品展(二)
人文荟萃钟灵毓秀——“大美古交”摄影作品展(三)
责编:张建峰编辑:邢玲爱制作:谭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