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曲润海谈戏曲导演戴占寿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80119/6010178.html
我知道戴占寿,是年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中,他演出了从北路梆子化为晋剧的《访白袍》,他自导自演,把尉迟恭演得神采毕现,从此我就牢牢记住了“戴占寿”这个名字,甚至几次呼叫另一位演员出身的导演为“戴占寿”,令我小小地尴尬。导演是干什么的?我对导演艺术是十足的门外汉,我只能请出中国戏曲学术泰斗张庚先生来说:“导演是第二度创造的最先设计人,又是最后的艺术合成人。”(《漫谈石头梦-兼论戏曲导演的重要性》,见《张庚文录》第五卷页)“导演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班长”,首先团结起这个创作核心,又通过它来领导创作集体共同来完成体现剧本主题思想内容的任务。”(《导演要学习京剧革命的基本功--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导演研究座谈会上的讲话》,见第三卷页)如此说来,导演在一台戏中实在太重要了!因此张庚先生提出,一个剧团“起码要有一个熟悉本剧团、剧种风格特征,专门钻研导演艺术的专职导演”而绝不能真的像目前时兴的话那样“养艺不在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作为二度创作的“最先设计人,最后的艺术合成人”的导演,如何当好“班长”?首先他要认真研读剧本,体会剧本的主题,思想内容,吃透剧本的含义,要尊重剧本作者。好的导演能给剧本画龙点睛,却不随意篡改,更不会改造成自己的东西。其次他要领导创作集体共同完成二度创作的任务,体现出舞台剧的综合性、统一性。他对音乐唱腔、舞台美术,演员表演要有统一的要求,绝不能各自为阵、好的导演能够充分发挥二度创作各方面的创造力。再者,好的导演根据自己对剧种剧团演员的艺术风格、优长的了解和把握,能够把一切创造集中地不露痕迹地体现在演员身上。通过演员活灵活现的精彩表现,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舞台艺术形像。导演确实是戏曲艺术创作中少不得的核心艺术家!那么,什么人可以当戏曲导演呢?

我以为,戏曲导演无定制。从实际情况看,戏曲导演来源有三:从学校培养出来的;由话剧导演转来的或话剧戏曲双肩挑的;戏曲演员学了导演的。且不说前两类导演,单说第三类导演。

有名的戏曲导演,多数是当过演员的,有的还是名演员。著名的如阿甲、李紫贵、余笑予、马科、石玉昆、丛兆桓、金桐、陈薪伊,以及山西的刘元彤、温明轩,哪个不是演员出身?他们所以当了导演,有的是工作需要,有的是自己的喜好。有的是自身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但他们的戏剧情结、艺术追求、敬业精神始终不变,终于造就了有成就的戏曲导演。戴占寿当然属于第三类导演,不过他的经历更加坎坷。戴占寿出生于文水县南庄镇,12岁考入戏剧学校,被分配学演小旦。随后因“男旦”当作旧习被摒弃,改唱须生。正当以诸葛亮、薛平贵、陈世美等人物唱得惬意之际,变声期到了,他的嗓子遇到了麻烦,无奈又改攻花脸,而且学的戏多为武二花脸(即架子花脸)的戏。他师投高门,向京剧著名前辈大家殷元和、刘奎官学到了《通天犀》、《醉打山门》,向厉慧良学习了《艳阳楼》、《钟馗嫁妹》,又向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董福学习了《访白袍》,从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补救嗓音不足,他努力掌握各种技艺,苦练各种身段。经过不懈努力,刀,枪、剑、戟,样样精练,帽翅功、髯口功、甩发动,喷火、变脸、一盆花,无所不能。特别是他的大刀功力,舞动起来如同行云流水,使人眼花缭乱。在此基础上,他扮演的的薛刚、尉迟恭、张飞、钟馗、肖恩等,以及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的李勇奇,《杜鹃山》的雷刚等,都各具风彩,专家认可,同行赏识。谁知就在他如痴如醉地在舞台上创造花脸角色的时候,噩运再次降临,翻跳板脚部严重受伤,经诊断再不能在舞台上表演了。爱戏如命的他。怎么甘心离开舞台,怎么甘心放弃对戏曲艺术的追求?经过慎重的考虑。最后他选择了从头学导演。这个选择是很切合他的优势的。我们常常看到戏曲界的一种有趣现象,就是专攻一个行当,成了中间站的头牌演员,可以是专门说戏的老师,却成不了导演,而成了导演的往往是演配角多,熟悉行当多的演员,这种有趣现象正好应在戴占寿身上。他学过小旦、须生、花脸,演过名色各类的角色,其中不少角色在折子戏里看是主角,在大戏里看却是配角。他练过各种身段,掌握了各种技艺,特别是他在遭受各种坎坷的过程中,养成了琢磨问题、勤于思考的习惯,这一切对一个从事导演工作的人来说,太有用了,也就最后成就了作为戏曲导演的戴占寿。但凡称得起戏曲导演的人物,不是一般的说戏的或拉场的把式,而应该是有自己的追求和品格的艺术家。戴占寿导戏,在把握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强调“情”、“趣”、“技”、“艺”,也就是无情不动人,无趣不引人,无技不惊人,无艺不服人。而要达到“四无”,必须做到“准”、“精”、“美”、“细”。总体上达到典雅大方,也便是他所追求的品格。为此,他必须纵向继承,横向借鉴,触类旁通,推陈出新。将名导演的排导方法与手段,名演员的表演技艺,融化为自己的修养,综合运用于自己所要排导的剧目中。他排导的第一个戏是《杀驿》。这是向蒲剧前辈名家阎逢春学来的,要把蒲剧变为晋剧,又是给与他同辈的已经大有名气的李月仙排导,一出手就上了一个高台阶,难度不小。但是他已经有将北路梆子《访白抱》化为晋剧的成功的尝试,并不胆寒,他成功了。《杀驿》已经成了李月仙和青年一辈谢涛的代表性剧目。接着就揽了一个更大的任务,给高翠英、李月仙、武忠排导《齐王拉马》。高翠英,武忠也是同辈知名的大演员,他对他们的个性、艺术优长是熟悉的。剧本却是新创作,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好在剧作家齐陶也是熟悉的。这样,就便于与他们切磋琢磨,共同创造。这个戏里,戴占寿在把握主题思想的前提下,“情”、“趣”、“技”“艺”、“准”、“精”、“美”、“细”,比较完美地得到了体现,使《齐王拉马》成为晋剧艺术的一部新的代表作。其中《拉马》一场的表演,堪称经典。在我看来,《齐王拉马》的钟无盐,绝不亚于昆剧、京剧等剧种演的“无盐娘娘”。《齐王拉马》的成功。把戴占寿从太原市推向全省,推出山西,其足迹遍及大同、晋中、阳泉、吕梁、忻州、张家口、内蒙、沈阳戏校,甚至北京京剧团。各种奖项的桂冠,也接踵而至,真可谓:业绩累累,名实所归。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