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指尖上的文水狄青与文水田七菜刀 [复制链接]

1#

近年来,从《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意外走红带给我们的感叹与感动,到国人在海外排队抢购奶粉、马桶盖带给我们的自省与反思,再到“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府工作报告》带给我们的欣喜与振奋,工匠精神如涓流入海,渐渐在各行各业形成共鸣,在全社会汇成共识。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热切地呼唤工匠精神。这是“中国制造”向新高地冲锋时高高举起的旗帜,是中国工商业文明向新境界进发时必不可少的引擎。呼唤并弘扬工匠精神,首先就要向那些在平凡中铸就伟大的优秀劳动者致敬。为此,萱萱特开辟专栏“指尖上的文水”,推介一批文水的“工匠”,让大家一起来感受文水人的工匠精神。

本期推荐:文水田七菜刀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道。用心打好每一把刀,这是我们田家祖祖辈辈的家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讲究职业道德。”

——田永文

据说当年中国人下南洋讨生活,依仗的是三把刀:裁缝的剪刀,理发师的剃头刀,还有就是厨师的菜刀。今天单说菜刀。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庖丁解牛,倏忽间分筋卸骨,技艺固然出神入化,但如果没有一把好菜刀,恐怕也难得心应手。动画片《中华小当家》里,名厨雷恩,人称“七星刀”,就有一套七把形状用途不同的厨刀,切、削、剐、剁,各司其职,在刀光流转中,一道道华丽的料理就纷纷亮相。好厨师,一把刀。其实一般家庭主妇,谁又不想拥有一把趁手的好菜刀呢?

说到好菜刀,文水县西槽头乡西槽头村出产的田氏菜刀就名副其实。

西槽头乡地处文水县域西南端,东与平遥县接壤,西与汾阳市毗邻,为三县交界处。明朝以前,当地一村名怜舍村,明末,洪水将此村拦腰冲断,留下一个自然渠道。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在渠道浅窄处凳了一个水槽,渐渐地,怜舍村更名为“凳槽头村”,东面的叫“东凳槽头”,西面的叫“西凳槽头”,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才改称现在的“东槽头村”和“西槽头村”。

西槽头村人多地少,故历来手工业发达,木匠、皮匠、铁匠、泥瓦匠等人才辈出,素有“槽头出艺人”的美誉。

说起西槽头村田氏菜刀,那可是大有来头,此刀和大英雄狄青还有一段不解之缘。

狄青,北宋名将,西河县狄家社(今文水县西槽头乡狄家社村)人,少喜习武,好打抱不平。19岁时,他听说汾阳陈家庄有一个恶霸王壮,绰号“拦街虎”,自恃孔武有力,经常欺压良善。狄青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临行前,为保万全,狄青特意到好友田铁匠铺中买了一把菜刀以备不时之需(宋代朝廷严禁民间私藏、私造兵器)。二人决斗之时,先是拳脚相加,王壮渐渐不敌,遂绰起棍棒行凶,不料反被狄青手起刀落,从头到脚劈为两半。“狄青怒劈拦街虎”的故事不胫而走,而田氏菜刀的锋利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事后,狄青逃到太原从*,田铁匠怕受连累也追随入伍。--年,西夏犯宋,狄青率兵出征,田铁匠在*中专司打造兵器。当时西夏兵器制造工艺领先于北宋,因此,战争初期宋*吃了不少亏。田铁匠通过拷问俘虏获悉西夏兵器铸造奥秘,改良了本国*械,为打败西夏立下了汗马功劳。年,狄青遭贬,田铁匠也解甲归田,回到家乡怜舍村(今文水县西槽头村)重操旧业,他把兵器铸造技艺用到日常刀具的制做上,田氏刀具更加被人青睐。

千百年来,田氏刀具制做技术千锤百炼,与时俱进,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日前,笔者获悉,去年,田氏刀具制做技术被认定为文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正积极申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近日,笔者慕名寻到西槽头村采访田氏铁匠铺,刚到小院门口就被“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吸引了。推开陈旧褪色的木门走进打铁房,时间瞬间穿梭回上个世纪,只见黑黝黝的地面被铁屑盖了一层,狭小的空间里随处堆放着各种菜刀和锻造工具,斑驳破旧的墙壁早被烟火熏成了灰黑色......处处显露出岁月的沧桑。四、五个工人光着膀子、身着工衣正挥汗如雨地劳作。一个蹲在高高的炼炉前卖力地拉着鼓风箱,熊熊燃烧的炉火不时喷出炉口;另一个执着长长的火钎,一边观察一边扒拉着炉膛里的铁块。铁砧旁,一个左手紧握铁钳,铁钳里是烧得通红的铁块,右手挥动铁锤,和举着大锤的帮手,有节奏地反复锤打着铁块,每一次锤打都伴随着火花四溅。

看到笔者一行,站在旁边指导的一位师傅迎了过来,互相一介绍,原来他就是老板田永文,打铁的两后生是他的儿子田耀和田凯。

田永文介绍:“小时候听我爷爷田凤山说,他的爷爷叫田继业,人称‘田一刀’,清朝咸丰年间,凭祖传技艺很受人追捧。那时铁匠行业很吃香,老祖宗天天带领子弟加班,忙得不亦乐乎!有时还会挑着打铁行当走乡串村,每到一个村子,往往要呆上半个月,帮哪家打铁,那家都得请他吃饭喝酒。”

田永文身体健硕,性格看起来挺豪爽,因为常年打铁,他的双臂、胸前大大小小的烫疤随处可见,肤色也被炙烤得黝黑,一双粗糙的大手让人感到很有力。

“民国时,老祖宗田继业把手艺传给儿子田振源和孙子田凤山,那时我们田家有锻炉三座、学徒十几个。解放以后,我爷爷田凤山有七个儿子,一人一座锻炉,徒弟几十个。”

正谈得起劲,田永文的父亲田生明闻讯也来到打铁铺,笔者转而采访老人。看到老人,不由得笔者想起了金庸笔下的冯铁匠,正所谓“打铁本身硬”,老人虽然年近七十,但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只是耳朵有点背。

“职业病,打铁年代久了都是半聋子。呵呵......”老人自嘲道,“我弟兄七个,我排行老七,人称‘田七’。”

听田永文讲,父亲今年67岁了,十几岁时就跟着爹爹田凤山和六个哥哥打铁,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干活。老话讲:“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日夜在炼炉旁忍受炎热,活着就如入地狱。但是父亲不怕苦,勤学苦练,加之聪明有诀窍,没几年就青出于蓝胜于蓝了,打的菜刀有口皆碑,人称“田七刀”。

上世纪五十年代,私产入社,田家的设备充公,组建了西槽头村铁业社,田家子弟们在铁业社打铁挣公分。那时不仅打菜刀,镰刀、犁耙、锄头各种农具都打,辛苦一年也只能勉强度日。

“感谢邓小平!感谢改革开放!”田生明由衷地说,“改革开放,经济搞活,国家又允许我们自己开铁匠铺了,我就又把老祖宗的手艺给拾起来了。”

听田永文介绍,年,父亲田生明开了这家打铁铺,专打“田七刀”,当时他才13岁。16岁初中毕业后就给父亲打下手,从业已经十七年了。年,父亲将一身绝学和铁匠铺传给他,然后,他投资3万元,成立了文水“田七”手工刀具厂。年,他在发扬光大祖传技艺的基础上,购置了空气锤、切割机、电钻、砂轮机等现代设备,还学会了电焊、氩弧焊等技术,扩大了生产规模,建造了占地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开创了田氏刀具新纪元。

“虽然有些工序依靠机器设备,但关键环节还是全手工制作。”应笔者的要求,田永文和父亲田生明亲自上阵演示。选料、制坯、劈铁、夹钢、熔合、锻打、淬火、抛光、磨刃、上把......历时数小时,笔者亲眼目睹了一块铁块淬变成钢刀的全过程,期间,老人有些疲累,孙子田凯接过大锤,继续和爸爸对刀坯进行快速轻打、重击,反复操作,直至刀坯满足要求。

田永文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刀坯在炉中必须加热到℃左右,夹钢、淬火是制做技艺的精髓。夹钢就是把钢反复锻打折叠,恰到好处时再将其夹入铁内,然后煅烧。烧的过程中,火候相当要紧,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全凭多年经验掌握。淬火更是通过用手测试水温、用耳倾听灼刀触水时的‘滋滋’声、用眼观察刀坯成色来拿捏,必需经过名师指点和十几年的摸索感悟才能修炼到家。”

田永文将一把成品和一截直径4毫米的铁丝递给笔者,示意笔者试试刀锋。笔者兴致勃勃,手起刀落,铁丝被一刀一刀斩成几段,然后打量刀口,丝毫未损。“田七刀”果然名不虚传。

田永文刚刚制成的刀具叫夹钢菜刀,采用的是传统的灌钢法技术,制作原理是在两层铁中间夹上一块高碳钢,使得刀具拥有极佳的韧性和硬度。“高碳钢都是从部队收回来的炮弹钢,*事演习用过的,质量非常高,打出来的菜刀锋利耐用,不易生锈,普通菜刀比不了。”田凯介绍。

古时有铸剑为犁,而今有炮弹锻作厨具,战场烽火,厨房炊烟,想起来还真是非常奇妙的事情。

笔者好奇地问:“这一把刀卖多少钱?”

“出厂价七八十元。”

“哎呦!不便宜啊!我见超市里有的刀才卖二三十元。”

“那是机器刀,绝对不是手工刀!手工刀人工成本高,制作工期长,但是使用寿命长,质量好,所以要贵一些。”

笔者再次打量手中的菜刀,刀口锋利,坚韧耐用,不仅制做精良,而且造型美观,堪称艺术品,掂一掂,份量适中,非常趁手,确实比机器刀要好得多。

“机器刀的产量是我们的几十倍,次品多,他们卖的是‘量’,我们卖的是‘质’。”田永文说。

“你们的刀就没有次品吗?”

听到笔者的发问,一旁的田凯忍不住插话道:“一百口刀里免不了有两三口有瑕疵,瑕疵往往是在最后一道工序才能发现,为了保证质量,我爸直接就扔进废铁堆了。”

听田凯介绍,他爸十几岁就跟着爷爷干活,每天天不亮就自觉起来打铁,直到深夜,一年都是如此,别的孩子还在贪玩的年纪,他爸就已经挑起家庭的大梁了。“次品就不能回收再利用了,浪费了材料不说,更可惜的是白费了大量的人工。但是老祖宗的牌子是无价宝,不能因为一点蝇头小利砸了自家的招牌。”田生明老人感慨地说。

正好,有两个一看就是外地人的顾客上门买刀,大家一起走进库房。库房一排一排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刀,有的还上了讲究的包装。顾客挑了几把刀,二话不说就付了钱,心满意足地走了。临走还说:“我们是经人介绍来的,好几次了。这家的菜刀,特别好使,物超所值!”

听田凯介绍,他爸不仅追求刀具的质量,还注重产品的外观、包装和开发。通过自己琢磨,完善菜刀的形状,设计别致的包装,还开发了许多新产品。如今,“田七刀”按照材质可分为两大系列:铁夹钢系列和不锈钢系列;按照型号可分为四个类型:WS-A型、WS-B型、WS-C型、WS-D型;按照用途可分为五种刀具:厨刀、夹柄刀、砍骨刀、剔骨刀、拨面刀。

“改革开放40年了,人们越来越有钱了,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了,就连买菜刀也讲究了,生意是越做越红火!”田永文不无得意地说。

“田七刀”质量过硬、远近驰名,这几年产品销售遍及华北地区,许多客户都是几十把、上百把的订购。“一个多月前,海南某部队两个人来我家考察,说他们首长在亲戚家见过我家的刀,很赏心,专门派他俩来订货,一下就订了50把。”田凯笑呵呵地告诉笔者。

谈到以后的打算,田永文说:“......设计上更人性化一些,包装上更精致一些,让‘田七刀’不仅实用,而且还能作为艺术品送人或者收藏......想办法通过宣传,把品牌做起来、打出去,争取走出国门挣外国人的钱。呵呵......”

谈到技艺传承的问题,田永文说:“打铁又累又脏,年轻人不愿意干,以前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想学。这几年生意红火了,盖了房,买了车,收入高了,不仅在家的二小子积极了,就连在太原打工的大小子也辞职回来打铁了!”

两个生力*的加盟,给传统的铁匠铺注入了新鲜血液。年轻人脑子活、会电脑,天天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