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记山西省五一劳动模范文水县金源供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吃什么药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27/5727247.html

“感谢共产*,感谢*府,感谢师傅们给我们送来了文峪河之水。”看着慈祥的老奶奶竖起大拇指对他们连声称赞,文水县金源供水有限公司生产科科长成将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快乐。

在刚刚揭晓的年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榜单中,成将的名字赫然在列。在此之前,成将已经获得过年5月共青团文水县“青年五四奖章”、年1月“第四届吕梁诚实守信模范提名奖”、年4月吕梁市“五一劳动奖章”、年吕梁市“优秀杰出青年企业家”等多项荣誉。但在成将看来,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最大的褒奖莫过于群众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和赞美。

成将认为,作为文水县金源供水有限公司生产科科长,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是他的职责,也是他最大的心愿。每解决一件饮水难题,他都无比自豪和欣慰。为此,他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牛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为保护群众的生命之源顽强拼搏、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创造了多个奇迹。

勇挑重担的“拓荒牛”

35岁的共产*员成将是文水县凤城镇人,任职文水县金源供水有限公司生产科科长。年10月,成将在文水县旺家燃气有限公司技术部工作,充分利用自己大学所学的管理知识,帮助公司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公司的用气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司实施“气化山西”战略和洁净能源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年11月,成将调入文水县金源供水有限公司工作,他积极投入到公司建设、调试、运行当中,奉命对文水县金源供水厂原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对原厂设备、部分老旧进水管网全部拆除。时间紧任务重,他吃住在厂里,带领生产科全体员工,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干。在他的带动和努力下,全体员工戮力同心,公司终于在年12月1日成功并网送水,水质的项指标全部达标。

送水成功以后,成将丝毫没有懈怠,许多老同志劝他注意休息,他总是说:“全体居民的生活用水涉及到文水县委、县*府的重托,涉及到文水人民的身心健康,是我们文水的百年大计,我个人放松得了吗?”他工作中不仅自己吃苦,还特别关心同事,春节值班期间,他总是自己选择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值班,把方便留给他人,让他们能够回家与家人团圆。

群众眼中的“孺子牛”

水是生命之源,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希望。为了保障千家万户的饮水安全,成将逐村进行实地考察,进村入户了解情况,有时候为了制定一个可行性方案,一个村反复去多次,只为了确保不漏一户,不缺一根管。为了项目开工,他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磨了多少嘴皮子。在公司建设的紧要关头,他在单位、家里、工地往返跑。冬天施工,寒风刺骨,裹上大棉衣风还直往脖子里钻。他带领生产团队在外面待一天,有时冻得嘴巴连正常说话都困难。

“咱不仅要让群众喝上水,更要喝好水。”为了提高群众的饮水安全质量,在业务考察中认识了辽宁省水处理专家白伏伟教授之后,他四上沈阳求教拜访,用自己虚心学习的精神打动了白伏伟教授,最后白教授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亲自到文水现场考察,确定方案,使得文水县金源供水有限公司水处理工艺达到我国先进水平。

当清凉的自来水流入百姓家中,群众竖起大拇指对工作人员连声称赞。这样的表扬,成将和他的团队几乎天天都能收到,成将觉得,这样的表扬比任何奖励分量都重,所有这一切离不开公司全体一线员工的拼搏和努力。成将时刻牢记公司领导的嘱托,严把生产服务质量关口,确保供水区域供水安全,保证为百姓提供优质水、放心水,积极做好保障群众用水的解忧人和贴心人。

优秀团队的“老*牛”

成将不仅工作上脚踏实地,积极肯干,而且积极提高自己的*治素质。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员的标准从严要求自己,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慎终如始做业务高峰的“攀登者”,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不断进步,业务上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在团队中发挥共产*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他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不仅自己刻苦钻研学习业务,还经常组织生产科全体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有的同志对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感到工作已经步入正轨,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每周学习有点要求过高。对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同志,成将找他们谈心,做思想工作,提高认识,让大家都懂得“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认识到为什么要求“不合格水绝不出厂”的深刻含义,使生产科的同志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神圣、责任的重要,在工作中都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环节做到万无一失。公司生产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先进团队,除了业务精以外,还与成将在生活中无比关心同志密切相关。一个老职工的母亲生病长期住院,经济困难,生活压力大,工作中表现心情沉重、闷闷不乐。成将发现后,主动谈心,并自己资助元现金。职工王晓文的小孩到了上初中的年龄,家在农村,成将主动帮忙联系学校,帮助他在城里租房子,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工作十多年来,虽然成将的工作岗位在变动,但他的“三牛”精神和对群众的“情缘”始终不变,出差、下工地、进村入户,早已经嵌在他的生活里,变成了习惯,成为刻在他骨子里的一份担当。(实习记者王卫斌)

吕梁日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