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山西省文水县人,是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yuē)的次女,母亲杨氏也是名门望族出生。唐高祖李渊在起兵前曾多次在武士彟家留住,他太原起兵反隋后,武家曾多次对李渊进行钱粮等方面的物资进行资助。李渊建立唐朝后,以“元从功臣”的身份对武士彟进行封赏,封其为“应国公”,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
武则天12岁那年父亲逝世,由于受到堂兄们的排挤,武则天跟随母亲从荆州搬回长安居住。14岁时,武则天以“容止美”被李世民看中,召她入宫,给了她一个“五品才人”的封号,并赐号“武媚”。
武则天从农历年11月入宫,到年11月1日被唐高宗李治立为皇后,她用了整整18年。之后由于李治风疾发作等原因,让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处理朝政,这让她迷恋上了权势。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并没有彻底放权给自己的儿子,更是在年9月9日登基称帝,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
武则天登基后,她打击门阀、扶植庶族、发展科举、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拔擢贤才、广开言路、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政策,为之后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则天为了改革文化,她还创造了则天文字。据记载,武则天造的字有人、臣、初、日、月、天、地、星、证、授、载、圣、国、年、正、君、曌等18个新字。这些字中只有曌字流传下来,其余的已经成为过去式。
武则天创造“曌”字,并把自己改名为“武曌”
《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曰:“载初中,又享万象神宫。……作曌、天、地、日、月、星、君、臣、戴(初)、载、年、正,十有二文,太后自名曌,改诏书为制书。”
武则天在造字上大致可以分为2个时期,在她登基前造了12个字:载、初、臣、君、月、日、年、地、星、正、曌。登基几年后,武则天又造了6个字:授、证、圣、国、人月。
在造第一批字的时候,武则天对“曌”字特别喜爱,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武曌”。说是武则天造字,还不如说是她改字。
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时任凤阁侍郎(中书侍郎)的宗秦客,制作了包括曌在内的12个新字,供武则天在年—年的武周王朝使用。
宗秦客是唐朝的一位大臣,他和武则天是亲戚,他的母亲是武则天的堂姐,他造这个“曌”字,大有深意!
武则天在登基前就已拥有皇帝的权力,但她还想做前所未有的女皇帝,只不过从来没有女人当皇帝的先例,因此受到一些朝臣的极力反对,说武则天想当皇帝,是阴阳不合,是乾坤颠倒,是牝鸡司晨。
武则天对于朝臣的反对还是有所顾忌的。宗秦客为了给武则天登基造势,他造出了“曌”字,把这个字献给武则天时说:“日月当空,有普照天下之意。”并表示这是阴阳统一的含义,很符合她女人当皇帝的身份。
武则天听到“日月当空”就联想到当年“二圣临朝”的情景,心中十分高兴,马上就采纳了宗秦客的意见,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武曌”。武则天称帝后,“诏行所造新字,以曌为名”,曌字成为了武则天的专用字,大多数出现在“制书”中。
“八方来朝,天下统一”之“國”
武则天在后来创造的6个字中的“國”字有那么一个故事。
当时幽州有一位书生,他为了拍武则天的马屁,就上书建言说:“國”字的方框内的“或”非常像“武”,这有扰乱天象之嫌,因为“或”即“惑”,有不稳固之意。当今圣上姓武,为武姓之国,宜将方框中的“或”字改为“武”字,这样才是上承天意,下符民望。
武则天听了十分高兴,马上降下旨意,将方框内的“或”字改为“武”字,就这样国家的国字被改。但没过多久,被改过的國字就被下旨停用了。
原来过了不久,又有人上书说:“把‘武’字放进方框内,与把‘人’字放进方框内成为‘囚’字是同样的,有‘武’氏被困的嫌疑,这是不祥之兆。”
武则天一听也很有道理,就赶紧下旨示意停用,并创造出新的国字,就是把“八方”二字上下结构放进方框内。四面八方组合成“国”字,实在是巧妙之作,而且这个“國”字有“八方来朝,天下统一”之意。
结语:
则天文字在武周时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效果,很多石刻、碑志、佛经等都有其身影,现存的武周时期碑刻或其拓本、敦煌写经等可证之。
虽然则天文字具有浓厚的政治意义,且在武周结束后新字便废止不再通行,但文字毕竟是难以短时间改易的文化印记,因此,在新字废止后,仍有少数新字得以延用。但是则天文字重拾繁杂的字型以及不规则的组合模式等,实乃是在开历史倒车,因此失败是则天文字的必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