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贺龙学校的来历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青春痘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

坐落在山西省吕梁市北16公里处的吕梁山脚下的方山县大武镇,这里交通方便,依山傍水,清秀幽静。学校始建于民国34年()9月2日,当时的校名是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驻晋随营学校,贺龙元帅亲手创办的一所培养**干部的中等学校。学校先后设有贺中一部、二部、三部、贺中附小和地方干部培训班。民国37年()夏,学校迁往临汾。之后,与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步兵学校合并,后又扩编为西北**大学。办学历时三年多,共培养学生余人。

民国34年()8月,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司令员贺龙同志,奉毛主席、朱总司令命令,率晋绥*区主力部队东渡*河,直奔吕梁,向日伪占据的汾阳、离石、文水等县城发起总攻。8月31日,贺龙司令员亲临文水前线指挥作战,冒雨攻城。次日,解放了文水县城。9月2日,贺司令员简装轻骑,来到县城,一是前来看望嘉奖作战有功部队,二是急速部署部队撤离转战。期间,召见了文水县县长李奎年、汾阳武工队副*委李凤年同志,并听取了他们的情况汇报。当汇报到文水城内有一所中学,有学生几百人,其中许多受革命影响倾向进步。贺司令听着,脸上泛出笑容,兴奋地说:"这是宝贝疙瘩!青年学生,*队和地方都需要,建设新中国,更需要有文化的人才。"贺总坚定而果断地说:"文水城我们可暂放弃,但知识青年我们要争。"当天下午贺龙同志来到文水中学,对广大师生们作动员讲话,从抗战胜利后的时局,讲到中国的两种命运和前途。他希望广大师生参加革命,继续读书深造,做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材。贺司令员的演说,大大激发了在场广大青少年的革命热情,一部分渴望革命的青年,更加坚定了走革命之路的决心。当时听贺总演讲的除文水中学的师生外,还有文水女子高小和男子高小的学生。当贺司令员离开文水前,即9月2日下午,召集随*工作团和县委负责同志,研究了吸收这批知识青年办学的问题。他并提议学校定名为"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驻晋随营学校",自己兼任校长,由他的秘书彭德同志任副校长。

根据贺龙同志的指示,工作组深入学校进行思想发动工作,其中有李凤年、董那、刘星火、刘振华等同志。9月5日,在文水县男子高小礼堂召开了大会,有文水中学、男子高小、女子高小的师生近一千余人参加,会议由李凤年同志主持,八专署专员康世恩同志讲话。工作组同志匆忙跑进会场报告,敌*前卫离文水县只有二、三十公里。为了保护这些学生,不再陷入敌人的统治之下,决定立即撤离转移。彭德同志对大家说:"贺司令员派我们掩护大家转移。要求大家稍事收拾,便准备出发。"下午五时半,三百余名学生,在彭德副校长率领下,出文水城西门,沿太汾公路北上,走出不到三公里时,传来枪声,大队转向西山……。9月9日,已回到人民手中的文水城,又被晋*抢占。而贺龙同志亲自创办的这所新型学校--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驻晋随营学校,就以文水中学的这部分同学为基础,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诞生了。彭德同志率领余名青年学生,奔上革命的征途。九月八日队伍转移到汾阳冯郝沟,这里依山傍水,离文水和汾阳城较远,学校活动还比较安全。在这里稍加整顿后,便开展了宣传和招生工作。

9月10日上午,彭德副校长召集干部会议。宣布了由张干臣同志任校务主任,李凤年同志任组织科长,王建国同志任事务主任,刘星火、李六平、陈非之、董那等四同学担任学生会的领导,并负责教学工作。指派刘振华、赵栋二同志作王建国同志的助手,负责同学们的衣食住行和教学用品。9月23日,学校又转移到汾阳桑家沟。来桑家沟后,为便于组织学习,学校按文化程度分别编了两个队,由李六平、陈非之两位同志负责。民国34年()9月9日,离石县城解放,城北16公里的大武镇地处交通要道,北靠晋绥边区老根据地。镇上有张家大院、白家大院,分别有一门、二门、三门等十几处庭院,有这数百间房舍,加上正北的水图庙,正好用来办校。在离石县四区区委和大武镇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三五八旅的同志们迅速完成了随营学校的建校任务。10月下旬,学校正式迁到大武镇。经过必要的整编后,11月7日,学校正式开课。这天,全校师生集中在水图庙前大操场上,彭德副校长作了重要讲话,并宣布了教学计划。经过调整后的学校建制,校长仍由贺司令员兼任,副校长1名,教育长1名,校部设组织科、教育科、管理科。学生按文化程度分编为5个队,每队有队长1名,指导员1名,有的队设有副队长或干事1名。课程设置,以转变学生世界观为核心,进行革命理论和文化教育。学生生活待遇和部队一样享受供给制。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赴重庆谈判,与国民*签定了"双十协定",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建立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贺龙再次来到学校为师生作了形势报告。全校师生建议:一是更改校名,把"随营学校"改为"贺龙中学";二是扩大招生,调整学习内容,增加文化课比重,培养更多的人才;三是充实师资力量;四是成立图书馆,创办校刊。这些都得到了贺司令员的同意。民国37年()学校奉贺龙司令员命令由大武镇迁往临汾市,同陕甘宁步兵学校合并,成立西北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