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期(总第期·年9月25日)
本期提要
★原永胜调研指导省林科院国家林业和草原中长期科研基地建设
★栾川:生态产业让乡村流金淌银
★三门峡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建设打出“组合拳”
★内乡多元化发展林果产业
要闻(林业大事荟萃)
原永胜调研指导省林科院国家林业和草原中长期科研基地建设
本报讯报道员何威摄影报道9月22日,省林业局*组书记、局长原永胜实地调研指导省林科院国家林业和草原中长期科研基地建设工作。
在省林科院国家林业和草原中长期科研基地选址现场,原永胜仔细查看土壤立地情况,认真听取基地选址、规划和相关手续办理等情况汇报。
原永胜充分肯定省林科院近期基地建设推进工作。原永胜要求,一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基地建设工作。省林科院要高度重视,成立基地建设工作专班,倒排工期,制定详细工作推进计划,挂“图”作战,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争取在今冬明春展示良好建设成效。二要认真谋划,高标准做好规划。对于基地建设,要认真谋划,从长远发展着眼,聘请国内知名机构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分期实施,依托该基地建设*河流域林木育种创新中心,将基地打造成国内领先的林木育种创新中心。三要突出重点,为*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基地要突出重点,主要抓好生态修复与保护、特色经济林培育、生态价值观测和系统科学评价等科研、示范工作,为河南省*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林业高质量发展、森林河南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转载
栾川生态产业让乡村流金淌银
河流蜿蜒着穿过一座座山谷,两岸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林与庭院相间分布,山林环抱着庭院,庭院修饰着山林,宛如世外桃源,却又不失人间烟火。
山缓、林茂、水清、沟秀、石奇、景美,伊水栾山间,四方宾客纷沓而至……
现如今的栾川,贫困山村变成了美丽乡村,贫困群众变成了旅游从业者,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重塑了栾川山村的“颜值”和“气质”,这一切离不开栾川沟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川彩色苗木基地
发展沟域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经济短板的有效途径,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沟域经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题中之义。
多年来,栾川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统筹资源要素,激发沟域活力,全力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栾川样板,探索出了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沟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因地制宜荒山沟打开“新天地”
在栾川县石庙镇有一道普普通通的山沟,从山谷口至山巅南北绵延近20公里,落差超过千米。曾几何时,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老百姓坐拥绿水青山,端着“穷饭碗”,是它的真实写照。
现在这里很富。经过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整体开发,这个森林覆盖率达90%的山沟沟成了一个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目前,该区域有家庭宾馆60余家,旅游综合年收入多万元,沟域年总产值多万元。这道当地村民昔日眼中的穷山沟,如今成了一处人人称羡的“金银川”。
这道沟就是栾川县石庙镇七姑沟,七姑沟能够“破茧成蝶”,源于沟域经济。
以沟域支撑流域,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沟域经济”这个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破解山区发展,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因地实施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助力脱贫攻坚,发展的核桃林产业项目每年每亩增收元。曾宪平摄
在洛阳市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观摩推进会上,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说:“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是洛阳遵循规律、因地制宜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要坚持高站位,统一思想、主动作为,着力在以沟域经济为抓手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奋勇争先、竞相出彩,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栾川县把沟域经济发展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立足高起点谋划布局,结合每条沟域的资源特色、发展基础、区位条件等,对65条资源禀赋较好的沟域进行重点谋划。将沟域发展规划与产业、国土空间、村庄建设等规划有机衔接,推动“多规合一”“多规融合”。将沟域经济发展作为“书记工程”来抓,县委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推动,县乡村三级协调联动、齐抓共建,推动“沟域经济示范区”重大专项稳步有序实施。
这些年,栾川县累计投资了64.3亿元,打造了龙峪湾康养小镇、七姑沟、伊源康养谷、大红川、荷香湾、天河康养旅游度假区、高山水镇7条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全县沟域年产值达到23亿元,辐射带动4.6万人实现增收致富。
厚植生态 农业高质量蹚出“新路子”
栾川的美在山水,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在推进沟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栾川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守护好绿水青山,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让绿色成为沟域最动人的色彩。
在发展过程中,栾川县持续做好“绿”的文章,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提质优绿、协力植绿,先后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3个,打造森林村庄、森林人家个,成功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投资实施伊河县城区18公里的水生态建设工程,打造“山水相映、城水相拥、人水相依、文水相辉”的水生态景观轴带,组织各乡镇、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依山就势建设滨水步道、亲水平台、湖心小岛等各具特色的水系景观余处,构成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靓丽一景。
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林则林,栾川县将沟域经济发展确定为“景区带动、休闲康养、特色产业、文旅融合”四种类型,因沟制宜发展农业、运动、养生、旅游等多种业态,构建了“旅游+”“生态+”等独具栾川特色的沟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大美乡村景如画常世峰摄
家在陶湾镇伊河源头的冯建新经营着一家农家宾馆,这一季虽然受到了疫情影响,不过收入三四万元不成问题。“沟里美了,来的人多,生活彻底改变了。”冯建新笑着说。
冯建新家对面,是一处由5座院落构成的精品民宿,是由协心村、西沟村、张盘村、常湾村、唐家庄村联合建设的。这个民宿的5个小院产权分属5个村集体,采取统一对外承包的方式,引入专业公司经营运作,每年每村分红8万元,还会根据市场发展趋势逐年递增。
短短几年,桃、李、杏、荷等遍植伊河两岸,骑行道、登山道、滨水步道、伊河漂流等相继投用,南沟展露新颜。春江水暖,山林复苏,农家宾馆如雨后春笋,“凉资源”火了起来。
沟沟坎坎、山山水水,正是良好生态所在,也是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的独特资源。综观栾川沟域经济的生动实践,“一沟一产业,一域一特色”的发展路线逐渐清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点绿成金泥腿子吃上“旅游饭”
好山水引来高人气,好生态聚起旺财气。保护生态,发展沟域经济,就是要让生活在沟域里的老百姓变得更富裕。
来到拨云岭,青山层层环绕,伊河蜿蜒而过,豫西特色民居散落山间。曾经这里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这些年,当地大力发展核桃种植,并探索牡丹间作模式,不仅增加了种植收益,还保持了水土,一举多得。现在,这里的传统村落成了乡村旅游的新样板,就连妇女手中的手擀面,都变成了口袋里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再来看看庙子镇卡房、庄子、蒿坪这三个村,依托沟域内景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发展旅游接待业,发展家庭宾馆余户,全年游客接待量稳定在5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接待收入0万元。此外,三个村还建立了以山茱萸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共栽植山茱萸余亩,年产值万元以上。
“通过以上项目带动增收,这三个村年人均纯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庙子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生态美景
一项项优惠*策倾斜,群众充分享受生态旅游红利。对贫困群众开办农家宾馆且达到规定要求和标准的,授予“旅游扶贫重点户”,一次性给予元补贴奖励。对旅游企业吸纳贫困群众稳定就业的,按每户元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目前,全县有13万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带动1.2万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栾川依托沟域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如火如荼。筹资4.7亿元,用三年时间实施了11道沟45个村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给予每村万元—0万元资金扶持,推动农业产业、运动产业、养生产业、旅游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守住绿水青山,就守住了最好的资源,沟域经济的勃兴,蹚出了乡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栾川将继续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以“山更青、水更绿”的生态美景,让美丽乡村流金淌银!(原载年9月23日《河南日报》14版整版,河南日报记者田宜龙通讯员李艳李秀一)
快讯(八方新闻速递)
三门峡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建设打出“组合拳”
报道员曹德宽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沿*干流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三门峡市亮新招、出实招,采取四项措施,奋力打出组合拳,全力推动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示范村建设。
一是学习先进经验,鼓足士气干劲。9月14-18日,市林业局组织局班子成员、有关科室及各县(市、区)林业部门负责人等赴洛阳市栾川县、许昌市鄢陵县和长葛市、新乡长垣市等地考察学习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建设先进经验及典型做法,并组织召开座谈会,找差距、解难题、鼓干劲、抓落实,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明确、三个注重、四个加强”的工作思路,倾全局之力推进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建设。“一个中心”“即省局下达的建设目标;“两个明确”即明确具体任务、明确指标体系;“三个注重”即注重调查研究,注重规划引领,注重三大效益;“四个加强”即加强宣传发动、加强组织推动、加强*策引领、加强督查督导。
二是明确指标体系,现场示范培训。9月23日,市林业局召开由局班子成员、技术服务人员、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人员参加的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示范村建设推进会。对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示范村建设评价体系进行再解读、再明确,对重点指标进行强调,并面对面进行答疑。现场查看湖滨区交口乡晁家庄村,对该村森林乡村示范村作业设计进行审核,提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目前,全市森林乡村示范村作业设计工作已全面铺开。
三是制定奖补措施,强化*策支持。市林业局在省林业局奖励的基础上,按照省级奖励资金的三分之一追加奖励,年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乡村示范村共奖补资金万元,目前第一批奖励资金已下拨到相关县(市、区)。同时要求各县(市、区)也要出台相关奖补*策,统筹安排财*补贴造林、重点林业工程、国储林建设、森林抚育等各类林业项目资金支持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乡村示范村建设。
四是加强技术指导,加大督导力度。市林业局成立六个技术指导组,由班子成员带队分包县(市、区),带领技术人员督导督查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重点对作业设计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督促做好今冬明春造林绿化的准备,按照时间节点进行施工,确保高标准完成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乡村示范村建设任务。
内乡多元化发展林果产业
报道员*亚
近年来,内乡县围绕“一花三桃多元果”发展布局,突出发展以月季和核桃、油桃、猕猴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加快林果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优质林果基地,打响内乡特色林果品牌,不断扩大面积,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现“山上披绿、林下生金”,促进绿色富民。
该县突出区域特色和月季历史文化传统,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提升月季花卉产业质量效益为主线,以扩大月季种苗生产和种植规模为重点,积极构建和延伸产业链,增强月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响内乡月季品牌,努力让月季产业成为扮靓城乡、带富群众的高效生态产业。目前,全县现有月季花卉企业76家,月季亩均效益10万元以上。
该县围绕建设十万亩核桃、十万亩油桃和优质猕猴桃基地目标,把“三桃”产业作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来抓,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三桃”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优惠*策措施,进一步强化舆论宣传,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发展种植“三桃”的积极性,先后招引浩林果业、昌宇农林等一批林果企业流转荒山荒坡,实行科学化规划、机械化整地、规范化栽植、精细化管理,建设标准化优质林果基地。林业部门为林果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科技服务,落实各项技术措施,提升林果基地建设质量。林果企业组建专业管护队伍,选聘专业技术人员,分区划片、责任到人,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提高造林质量,确保造林成效。
目前,以余关岱*岭、赤眉油桃沟、湍东伏牛山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三桃”基地基本形成。以国储林项目实施为契机,利用国储林项目资金对基地核桃林进行改培,达到迅速提质增效的效果;与陕西文冠智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立文冠果产业发展规划,与巩固提升10万亩核桃产业同步推进,持续推进全县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致力打造“全国木本油料示范县”,增强扶贫带动效果。
如今,内乡核桃闻名遐迩,以其良好的品质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荣登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俨然成为该县的富民“金疙瘩”;赤眉油桃以早熟、个大、色艳、味甜、耐贮藏、无污染而著称,先后被认定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和国家无公害产品;猕猴桃产业发展也初具规模,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每年林果成熟季节,内乡县启动电商消费扶贫吸引大量果农前来售卖,同时还通过举办采摘季活动,将生态观光旅游和农业发展融合,变果园为游园,进一步拓宽了果农销售渠道。
该县还着力推进柑橘、杏、李、板栗等多元化林果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大林果产业规模,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林区脱贫攻坚。目前,内乡县森林覆盖率65.35%,全县林果基地面积达70.3万亩,年林业总产值实现23.43亿元。该县还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核桃产业重点县”“中国核桃之乡”和“全国最大的无公害油桃基地”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