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的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河间王太傅卫绾
作者:侯伯泉
卫绾,代大陵人(今山西省文水县),历西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开始,卫绾只是为文帝驾车的一个郎官,却深得文帝喜爱,称赞他“醇谨无他”,文帝临崩嘱咐景帝曰:“绾长者,善遇之。”但是景帝为太子时,有一次宴请皇帝身边的人,其他人都欣然前往,唯独卫绾称病不去,景帝为此耿耿于怀。景帝继位后,对卫绾很是冷淡,这样,卫绾做事就更加谨慎。有一次,景帝游上林苑,招卫绾同乘,皇帝问卫绾:“我当太子时请你,你为什么不去呢?”卫绾回答:“我的确生病了。”皇帝这才释然,还要赐剑给他,卫绾却推辞不要,并说文帝他赏赐的六口剑都保存着呢。在当时,郎官们是可以用赏赐的剑做交易或是换钱的,因此景帝不大相信卫绾的话,就让他把宝剑取来看看,于是卫绾就将宝剑拿来,景帝一看,果然保存完好,有的还没有开封。这使景帝对卫绾的看法大为改观。取得景帝的初步认可后,卫绾继续保持谨慎,忠于职守,深得景帝信任。后来就任命他为河间王(刘德)太傅,等到吴、楚等七国造反,卫绾率领河间兵征讨,并且立下功劳,提升为中尉。皇上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卫绾升为太子太傅,后又擢迁御史大夫、丞相。武帝建元年中,以景帝患病时有冤案,卫绾不尽职而被免官,不久就病逝了。
卫绾被免理由十分牵强,而得罪了窦太后(窦漪,武帝祖母)恐怕才是真正被免的原因。
建元元年(公元前年)这是刘彻当皇帝的第一个年头,年仅十七岁的少年天子签发了一道圣旨,征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要招贤纳士。皇帝亲自策问古今治国之道,参与者多达百余人,其中以董仲舒最为代表,《论衡》载:“孝武之时,招百官对策,董仲舒策文最善。”
但是,当时的刘彻还是有些不明白,在于治国策略上,究竟是*老无为好,还是孔孟好呢?关键时刻,有人为儒学加了一把劲,这个人就是卫绾。《资治通鉴》载: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者,请皆罢。”卫绾所奏虽未言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也是其意自明,皇帝准奏。
卫绾所奏,自然让太后不悦。因为窦太后崇尚*老学说,而就文、景二帝期间,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的确为秦末楚汉连年征战后,休生养息,恢复生产起到了保障作用,经“文景之治”大汉经济得到恢复,呈现繁荣。基于这些感知,使窦太后成为*老学说的坚定捍卫者。
窦太后出身贫苦,吕后(吕雉)时代,她只是长乐宫中一名宫女。当时,吕后决定赐给诸侯王一些宫女,窦漪就在其中。窦漪虽然不能决定自己的去留,但是她很想去自己家乡赵国。于是,窦漪就向主持分派宫女的宦官请求,可能是这名宦官疏忽了,或许他根本没有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宫女放在眼里,最终,窦漪去了代国。
窦漪哭了,可是不幸之中的万幸是代王刘恒却对窦漪一见钟情,非常宠爱她,并先后生了两男一女,被册立为王后。
刘恒继承大位以后,窦漪自然成了母仪天下的窦皇后。
窦太后好*老之言,不悦儒术。而随着朝廷中诸如肖何、张良、曹参等崇尚*老之学的高官们的仙游,*老学说日渐势微,这让窦太后倍感危机,所以,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思想更加敏感,态度也越来越强硬,手段越来越残忍。景帝时,博士辕固生晋见,窦漪问:“你对《老子》有什么看法?”辕固生的学术专长是《诗》,对于《老子》缺少研究。不懂就不要乱讲,但儒生好面子,大大咧咧地喷了一句“此是家人言耳。”什么意思?就是说《老子》这样的学说,家里的奴仆、佣人说说而已。辕固生的话伤了窦漪,窦漪反唇相讥:“安得司空(管城池建造的官)城旦(就是修筑城墙)书乎?”秦朝焚书,藏书者被罚去建筑工地做苦力,窦漪的意思是把儒家经典比作劳改犯看的书。
这下景帝知道捅了娄子,看到母亲真生气了,赶忙做和事佬。结果辕固生被罚去和野猪搏斗,景帝给他一把利刃,这辕固生也身手不凡,挥手一刺,正中猪心,侥幸活命。这时的窦漪性情还算平和,这事就算过去了。
但是,有这么一位老太太在,儒生们谁敢造次。后来,老太太又借口惩办了一个姓赵的御史大夫和一个姓王的郎中令,二人被迫自杀,他们都是儒家学说的吹捧者。
窦太后一直活到汉武帝建元六年。也就是卫绾上奏后的第六个年头,也是董仲舒出仕的第五个年头。在窦太后葬礼的一片哀乐声中,天下的儒生们又抬起了头。
一年后,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开始设立孝廉科目录取人才,同年,以儒家五经为内容考试,标志着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开端。
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正来自于卫绾之奏。其次是董仲舒的登场,继而拉开了儒学取代*老学说的序幕。
窦漪是*老学说的坚定维护者,这一点身为丞相的卫绾不会不了解,但为什么卫绾还要冒犯太皇太后而上奏哪?
一是对汉帝国的忠诚,*老思想为汉初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这些思想与帝王专治格格不入。探究史籍,抚膺而叹,*老思想本身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信奉道家思想的人,大多隐于世外。朝廷中“萧规曹随”的当事者们都早已仙游;*老思想的本身就不适合专治体制,在无为而治的旗帜下,*老思想主张在*治上退缩,经济上自由发展,学术自由发展,个人人格自由发展,一切皆顺其自然,这皆有悖于专治统治;*老“小国寡民”的思想,适用于上古,不适用于西汉泱泱大国;年轻有为的刘彻将“无为而治”看做是虚耗岁月。迫切须要一套治国理*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登场已成为必然。卫绾置自己安危于不顾,体现了他对汉帝国的忠诚。
二是卫绾是一个典型的儒者,且不迂腐。他从一名驾车的郎官,一直升迁至丞相,侍奉三朝,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文帝喜欢他,景帝喜欢他,武帝也有可能喜欢他。文帝评价他“绾长者”,景帝时封侯,迁至丞相,史载:“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好一个终无可言,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建陵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然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三是缘于河间,景帝二年(公元前年)春三月,景帝立皇子刘德为河间王,使卫绾为河间王太傅。河间王刘德博学好儒,其衣着服饰言行举止无不依仿儒士。这也极有可能受到了卫绾的辅导,至少可以相互影响。卫绾在河间为太傅的时间,也是河间王刘德大张旗鼓倡导践行儒学的开端,因此认为以儒治国的思想在卫绾的心里更加坚定;卫绾的擢升也与河间密切相关,景帝三年,景帝重用晁错实行削藩,发生了吴楚等七国之乱,大汉危机存亡之际,河间王太傅卫绾将河间兵击吴楚,立下功劳,就拜为中尉。所以卫绾对河间兵卒和河间是有感情的。特别是与刘德之间估计也是十分密切的,这也许是卫绾被免的另一种隐情。河间王刘德为景帝第十四子,其母栗姬,齐国人,哥哥刘荣为太子,景帝七年,太子刘荣被废,要诛杀栗姬的亲属侍从,这本来应该是卫绾的职责,但景帝没让卫绾为难,《史记.卫绾列传》载:“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
卫绾进谏,虽然付出了代价,但是为儒学的建立立下了功勋,为大汉朝的昌盛以及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河间的骄傲。春秋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有言:“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卫绾兼有之,当不朽!
(作者单位:河间市民*局市*协委员)
本文所发图片转自网络,谨致谢忱。编辑八爪章鱼信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