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玉龙桥渡回马村 [复制链接]

1#
回马村离城区14公里,是个中等规模的村子,人口多,主要为白姓和刘姓,回马村也是太谷重要的交通关口,由通往河北邢台的省道太邢线升级的国道与通往范村的南循环线在这里交汇。国道在回马村东收窄为一座只能通行一辆车的渡槽洞口,在太长高速还没有修建时,通往河北的运煤车大都经过这里,堵车曾是这里的常态。因而在这里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摧”的地理优势,南循环线经过的路口,人们习惯叫它回马坡,没修南循环线时,回马坡几乎是75度的陡坡,人一般要推自行车才能上下,可见这里的险要。过了回马坡,就是奔腾的乌马河,乌马河在这里也被叫做了回马河,回马河横亘在前,如果有兵集结于此,可半渡而击,胜利易于反掌。

现在,流传的回马村名的来历,几乎都与战争相关。

据传,回马村原名叫长乐村。辽兵入侵中原时,沿途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在经过回马时,辽兵在乌马河边让战马饮水,突然看到天空上,有一红脸大汉,手持大刀,虎视辽兵,辽兵畏惧,回马便走,退回榆社,回马村避免了一场劫难,村民为了感恩“关公显灵”,改村名为回马。

另一故事是说,在阳邑驻扎着一个兵营,兵营的将领,为了提高战斗力,每天要带队训马,终点就是回马村,马儿狂奔至此,勒马而回,日复一日,于是人们就把训马的终点站叫做了回马。

第三个故事是说,当年刘秀被王莽所追杀,来到回马村,听到王莽在这里埋有伏兵,准备截杀自己,便在这里回马退了回去,后来,刘秀建立起王朝,人们为了纪念刘秀曾来过这里,就取名回马了。

不论故事真假,这里的*事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直到今天,在回马村东南台子山的山巅(与庞庄烽火台相距2.5公里),还保留着一处烽火台,这座烽火台*土夯筑,呈长方形,高7米,东西长15米,南北宽7.6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它无声的向我们证明着当年这里曾有过战旗猎猎,战马嘶鸣的悲壮场面。

日本人占领下的回马村

从文献里看到的在回马村发生的战争,离现在最近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年2月国民*九十四师曾在这里阻击日*,后来,九十四师升级为九十七*,师长和*长都是反共专家朱怀冰。当时九十四师一部在白燕小白一带阻击日*,特别是在下土河的红土山上激战了三天三夜,*子未能前进一步,于是日*试图从回马绕过去,被埋伏在回马的九十四师官兵击溃,日*无奈,派出飞机助战,九十师被迫撤退,占领了回马村的日*对回马村进行了血洗,见人杀,见房烧,制造了回马惨案。白燕村的宝峰寺也在此时被日*焚毁。

在回马一带发生的离现在最远的战争是春秋早期的“箕之战”,交战的双方是晋国和白狄。箕之战的战场也是位于回马与白燕、王村之间的乌马河边。《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了这次战争,晋襄公亲自参与了这次战争,或许那个与回马一河之隔的王村就是因为有晋襄公一班的王公将相曾在此驻足才叫成王村的吧。箕之战巩固了晋国的霸业,但也永远失去了一个天才级的统帅先轸,先轸是晋国贵族,曾跟随重耳流亡十九年,白狄翟国曾是他们落脚的第一站,因为重耳的母亲是狄人,所以重耳出事后就去投奔舅舅家。重耳呆在狄国时,正好重耳所在的这个狄国进攻另一个狄国咎如,这个咎如是赤狄的一个部落。咎如被打败后,俘虏了国君的两个女儿叔隗、季隗,狄人就把季隗嫁给重耳、叔隗嫁给赵衰。后来大名鼎鼎的赵盾,就是叔隗生的。白狄并没有因为有姻亲关系就放弃对晋国的入侵。趁着晋文公刚死,也像秦国一样对晋国图谋不轨。先轸用他高超的战争艺术取得了殽之战的胜利,并俘获了秦国的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统帅。

然而,由于晋文公的遗孀,也就是晋襄公的庶母是秦穆公的女儿,就为秦国统帅求情,晋襄公便释放了这三位秦国将领,先轸知道后,心里那个气呀,自己千辛万苦才擒获的俘虏竟然被释放了,先轸怒气冲冲地直闯宫门,来质问晋襄公,并对着晋襄公吐口水,晋襄公挨了先轸的唾沫,却也不敢发火,只得派人去追秦国三帅,结果还是没追到。

这件事儿就这么过去了,襄公也没有多加追究,可是很显然,他与先轸之间融洽的君臣关系算是彻底掰了。过了没多久,先轸反思自己的言行,也不禁有些后悔,偏偏这时,白狄又来攻打晋国,在回马一带,晋国*队又一次大获全胜,晋国的将坛新秀郤缺还俘虏了白翟的国君。眼看胜利在望,先轸却脱掉盔甲,独自一人,单骑赤膊冲入狄*,往来驰骤,瞬间搏杀了数十名狄*士兵,勇不可当。狄人大惊,连忙下令放箭,先轸身中数十箭,先轸用世界上最壮烈的自杀式攻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为什么要自杀,就因为他曾在晋襄公面前无礼,临死前,他曾对着晋襄公大喊: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他以他的死表明对晋国的忠诚,或许也有对白狄的愧疚,毕竟落难的重耳他们曾被白狄所收留,先轸的死成就了他的名节,梁启超称赞先轸是中国武士道精神的典范。其后的蒋先云、张自忠的死都有先轸的影子。先轸是被后人称为中国兵法的祖师爷,晋国两百年霸业的奠基者的人物,不曾想就陨落在回马河边。

箕之战让白狄元气大伤,不得已东迁,跑到东方。后来分裂为鲜虞、肥、鼓三部。后来肥、鼓二部都被晋国所灭,鲜虞后来建立了中山国,一直到了战国,最终被赵国所灭。

由于在回马这里曾爆发过太多的战争。回马村几乎没有了旧建筑,也没有了旧庙宇,唯一保留下来的是村东南的玉龙桥。在回马与下土河村之间的国道上,人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宏大的玉龙桥,它横亘在山梁之间,就像是横卧的一条玉龙,翻滚的乌马河水源源不断流过玉龙桥的水槽,奔向回马、阳邑等村庄的干渴的土地。

玉龙桥是著名水利工程天顺渠的重要接点。

天顺渠可以说是当年的众筹项目。天顺渠的发起人叫杨齐贤。杨齐贤(~),又名启贤,字思斋,乳名吉祥,是阳邑村的人。他在年轻的时候,曾随父亲杨建元在陕西三原县经商,后来在当地拜师学医,并在三原县开设过药房。他返回家乡后,杨齐贤在阳邑村开设养和轩药店,慕名而来就医者络绎不绝。

民国6年(),杨齐贤担任了阳邑村的村长,他加强了对阳邑村的社会管理,积极惩治吸*、*博、盗窃、抢劫、拐卖行为,大力整治村容村貌,还特别重视学校教育,一时成为太谷县内著名的乡绅。民国17年()杨齐贤针对阳邑耕地缺水的局面,他经过考察后,决定召集里美庄、回马村、禅坊村、*卦等村一起筹划引乌马河水来灌溉农田。

但资金是个大问题,他想到了向*府申请,为争得阎锡山*府的批准和资助,杨齐贤听说阎锡山叔父经常找医生看病后,便住在太原“太谷会馆”挂牌行医,阎叔父阎叔康果真慕名而来,二人熟识后,杨齐贤便将修渠之事告诉了阎叔康,并恳请他向阎锡山报告。后来,天顺渠工程被列入山西省督*府民办公助水利工程项目,获得了省府的资助。民国17年()天顺渠正式开挖,历时3年,耗银元6万,至民国20年()终于建成,天顺渠的建成使得阳邑村及附近村庄2.1万亩农田普遍受益。天顺渠的修建,杨齐贤可谓功德无量。

现在,在回马又新建起另一个水利工程,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县城需水量日益增加。按照太谷城远期规划,至年,城区规划范围内人口接近16万,年综合用水量将达到万立方米,现有的供水设施和供水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玉龙桥宁东升摄

为从根本上改善城区供水状况,区*府决定实施城区集中供水工程,设计年供水能力万立方米,有效满足中远期用水需求。水源来自庞庄水库水和里美庄水源水两部分。水厂选址就选在了回马村。天顺渠和新水厂的兴建,都是因为这里有乌马河经过,乌马河既是太谷的母亲河,也是回马村的幸运河。

在回马村曾流传着乌马河的神奇故事,相传清光绪三四年,太谷大旱,粮食绝收。老百姓卖儿鬻女,草根树皮都被人们挖掘吃尽,后来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象。当人们苦苦熬过冬季,盼着春天草木发芽的最艰难的日子里,人们发现回马村临乌马河的河滩上突然长出了大片大片的蒲草,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时候生出这么多的蒲草是往年不曾有过的。然而,饥饿的人们顾不上多想,纷纷涌向河滩,掘蒲草根回家食用。人们吃了蒲草根,惊异地发现草根不仅肉厚心实,而且味道甘甜,十分可口。更有人将蒲草根磨成面粉,烧成面饼食用。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十里八乡,甚至邻县的人们也赶着马车驮运蒲草根。令人奇怪的是,当天被挖的干干净净的河滩,第二天就会长出更多的蒲草,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到光绪五年,粮食丰收,人们发现这里的蒲草根又变得又空又硬,已不能食用了。于是,人们感慨道:这是老天爷特意生出来的食物,是专门来救咱老百姓的啊!

回马谷不仅长蒲草,更长葡萄,明代《永乐大典·太原府志》记载:“太谷县,葡萄出回马谷,可酿酒,其味甚美。”清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记载:“蒲桃:产清源、文水、太谷者佳。有马乳、水晶、鸡心、紫蒲桃……”历代《太谷县志》皆记载:“回马谷所产的葡萄可生食或酿酒,其味甚美,有马乳、鸡心、水晶紫等”,被列入当地著名特产之一。明代姑苏人,著名诗人,时任户部侍郎的高启来到太谷,品尝太谷的葡萄酒后,赞不绝口,写下一首《题太谷葡萄酒》的诗,诗中写道:

西域几年归使隔,汉宫遗种秋萧瑟。

谁将马乳压瑶浆,远饷江南渴吟客。

赤霞流髓浓无声,初疑豹血淋银罂。

吴都不数*柑酿,隋殿虚传玉薤名。

闻道轮台千里雪,猎骑弓强冻皆折。

试唱羌歌劝一觞,毡房夜半天回热。

绝味今朝喜得尝,犹含风露万珠香。

床头如能有五斗,不将轻博凉州守。

尽管文献里太谷葡萄和太谷葡萄酒都有记载,可现在,要找寻回马谷种葡萄的遗迹却无从下手。现在太谷葡萄酒产业重新崛起,却是在任村东贾一带,回马谷依旧没有恢复种植葡萄的传统,倒是种植的枣树随处可见。

回马有太多的秘密值得人们去探寻。

相关链接:

武*犹在贾家堡

四海归来东关村

“敢为天下先”的北洸村

一树成林青基沟

票号诞生的地方沟子村

小太谷东里村

要看好戏到任村

辣椒的世界南席村

文运高照沙沟村

寂静了的白城村

王屋山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