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nk/mipso_7494545.html文水武术漫谈(1)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诗经称拳勇,春秋称武艺,战囯称技击,汉称技巧。山西文水,千年古邑,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汉为大陵,民素刚劲,习武成风,英豪间出。
汉,卫绾,武技超群,尤喜戏车,能左右超乘。为中郎将、河间王太傅,封建陵侯。
宋,杨美,状貌雄伟,武力绝人,又豪侠仗义。初为周太祖郭威禁*大校、铁骑都指挥使、白州刺史。后为宋太祖河西节度使、保静*节度使。
宋,卢*,为武泰*节度使。七十五岁,气貌不衰,侍立殿下,久无倦容,并能跨马奔跃,观者赞叹不已。
宋,狄青,体魄雄健,少喜习武,善于骑射,长于武功。因抵御西夏、征讨侬智高有功,升为彰化节度使、荊湖宣抚使、枢密使。谥,武襄公。
元,梁锦阳,少年聪慧,弓马娴熟。初为千夫长,后为左丞相,万户上将*、五路都元帅。封奧达鲁花王。
明、清两代,武术尤盛。明嘉靖四年(),知县李潮在县城北2里处建演武场,占地约30亩,四周有围墙,内设演武厅3楹,将台1座,常在此习武者有余人。明代,县境时有鞑靼兵侵扰,清代,时有民众造反。县令多次加固拓宽城堡,督促鼓励乡民习武,就是为保县境一方平安。
明、清时代,本县共出武进士10位、武举人位。
郭畹贵信坊北街人,明、万历甲戍科进士。初为守备,升都司、代州雁门关参将,并受亲王赏识,招为郡马。其子郭惟善、曾孙郭名瑜均为明、清武举人。
赵天爱贵信坊北街人,明、万历壬辰科进士,原为镇抚,后升为平刑守备。
郭应善康熙年进士。
武钟乾康熙年进士。
郭文正康熙丙戍科进士,庄浪卫守备。
郑时泰雍正丁未科进士,陕西镇海营守备,张义堡都司,广州府城守营游击署参将。
杨廷栋乾隆甲戍科进士。
李国魁乾隆年进士,直肃紫荆关守备。
王庆元嘉庆壬戌科进士,江南孟河营都司,安徽颖州营游击,海州营参将署漕标营中*副将。
张培钰道光壬午科进士,直隶紫荊关守备。
至于多位武举人也多有业绩、官职,因篇幅所限,且不多述。
武举制即选拔武将的考试,始于唐,盛于明、清。唐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到明、清改为“先之以策略,次之以武艺。”笔试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武艺考试。文水自古山河秀美,人才辈出。科举制以来,不仅进士、举人居太原府前茅,武举考试也毫不逊色,这与文水素有好文习武之民风有很大关系。
文水武术漫谈(2)
清、道光年间,文水出一武学奇才——左昌徳,孝子渠村人。因排行老二,以拳把式闻名,人称左二把。
左二把生于武术世家,身材魁伟,臂力过人。17岁随父上京,边做车轴生意,边习拳练武,一腿可踢断檀木车轴,两手可力举门口一对石狮子。时有武林高手“长眉道人”,愿收其为徒,一练8年,武功达炉火纯青之境。后经人介绍,在苏州开设昌隆镖局,历经30余载,誉满北方6省,南方7省。道光二十四年(),因押送苏绣名作“七禽图”赴京,道光帝亲赐*马褂1件、镖旗1面。
左二把年老后,镖局交其子左安民执掌,自己回乡养老授徒,至今在文水武林人士中,左氏门人占大多数,并代代都有佼佼者。左二把的故事在文水一带流传甚广,十多年前,郭永安、左连通等编了一本《左二把传奇故事》,近年,作家王秀琴又根据左二把故事写出一部题为《大清镖师》的小说,受到广大读者与省内外著名评论家的好评。
与左二把同时代的拳师还有孝子渠的于永恺。他原在本村寺庙学的少林长拳,又在张家口外学的红拳,形成于氏长拳。左、于两家虽住对门,但授徒传艺时均要闭上门户。于氏长拳在文水也流传较广,相传光绪年间,闹义和团,文水不少青年舞拳弄棒,冲击教堂,刧杀教徒.于氏一门就有两、三位高手做了义*头领,出入坐着大轿,一时名噪乡里。
道光年间,还有几位拳师值得一提:
一是石永镇的韩国章,在石永、明阳、南武一带传授韩氏长拳。他有名的徒弟是袁万林,小名三则,幼时随他学练长拳,后到平遥达堡村学练通背拳,可以说是文水一带通背拳的鼻祖。通背拳也是长拳的一种,注重练打砂袋、铁砂掌硬功。本县流传的通背拳徒手、器械套路比其他拳种都多,是很值得重视的古老拳种。
二是武家寨的武承州,在京城受山东武师传艺,称武氏长拳,在武家寨、宜儿、武午、大城南、温云营一带流传较广。他有名的徒弟是宜儿村的觉尘师,后患眼疾而归隐,和大城南的康有金。康有金从小练就一身硬功,利刃砍臂不破,单手可抓起墓顶。曾为太谷曹家、祁县乔家保过银票镖,为平遥三家当铺破过盗窃案。康一生授徒三百余人,声名遐尔。
三是孝义镇的袁来则,自幼习练长拳,“锦掌”一路中的“抺眉”一招使得最精。本县武林中有“左师的弹腿,袁师的抹眉”之说。其子袁狗突(人称小袁师),清末民初曾在交城开设保商局,门人弟子甚多,得意门生为武良村韩大宗。
清、同治年间,北峪口村牛德富与其兄牛大赖、弟牛德贵习练长拳,称牛氏长拳。清、光绪十六年(),牛德富为皇宫捕获大盗“飞毛腿”,并缴获宫室珍物,光绪帝封为“御前侍卫”,牛谢辞。光绪帝亲赐*马褂1件,钦赐“侍卫户”之匾,悬于牛家门上。之后,牛德富又拜绿林人士阎喜昌为师,学艺2年,武功大进。到老年,还用一根白蜡杆挑死一只金钱豹。
明、清时代,流行于文水境内的主要是长拳。长拳源出于少林,人称外家拳,刚柔相济尤以刚为主。至民国年间及新中国成立初,文水境内才有了形意、八卦、太极等內家拳种。
文水武术漫谈(3)
民国年间,国家提倡强身健体,尚武救国,文水境內不少老拳师回归故里,设场授徒。
左二把子左安民、孙左秉信,关闭镖局,在本村授徒传艺。祁县拳师武荣华、桑村拳师牛力胜、南关拳师柳四则也登门递贴,拜左安民为过门师傅。左安民侄左秉信、左秉胜还分别在堡子、赤峪等村设场授徒,子左秉高在京经商,“七七”事变后归乡,也在本村及南武度等村授徒。
保贤村梁来勇在张家口做保镖多年,学得少林长拳,张国俊在张家口外做护院多年,学得形意、八卦,二人同本村拳师韩树商定,合力设拳场授徒传艺。人称“三星聚会”,于是有了保贤“长拳门,形意户”一说。
石永袁万林,原为汾阳马队教练,返乡后,一边巡田,一边传授通背拳。他在胡家堡、上段、上曲、水寨、王家堡、炮守堡等村巡田多年,其门人弟子多给他“拖棍”当伙计。后回村,专设拳场传艺,城内北街、石永、南胡、南武涝等村都有不少弟子。
开柵镇樊占奎,15岁拜武良村韩大宗为师学习袁氏长拳,曾被招聘为县*府卫队队长、交城县巡官,省府10县巡查委员。民国二十四年,受邀请,兼任文水县第一高小体育教员,传授武术。从这里可看到,民国年间,文水武术已传到学校,这是文水武术史上新的一页。樊占奎的门人弟子很多,据传抗日*府县长顾永田曾受其掩护,后结为知交。
民国年间,设场授徒的老拳师还有康有金、牛德富、韩国章、韩大宗、张高升、郭四则、樊金康、弓学义、武三狗、文有明、武占彪、李毓秀等。这些拳师中有的走过镖,护过院,巡过田,有的仅是本本份份的农民,但他们所传授的徒弟几乎遍布文水各个村庄。
在这些众多拳师中,最出名的为孝子渠李毓秀。李毓秀,字育明,绰号飞毛腿,9岁学拳,13岁拜左二把孙左秉信为师。民国十八年(),李毓秀赴省比武夺魁,被聘为省国术会长拳教师。之后,曾多次参加省、地、县武术表演大会,获得表彰奖励。直至上世纪80年代,已80多岁,仍赴榆次参加了武术观摩表演,他演练的锦掌、虎臂枪得到数以万计观众的好评。
民国年间,文水武术虽门派较多,但各门各派都能相兼相容,互尊互进。
如史料所记:张高升为于氏长拳第三代传人,清末曾赴省考中“武壮士”,但因其父曾给左二把递过贴,认左为过门师傅,所以张的拳术既有于家路数,又有左家精要;民国十三年()正月,马西村到北峪口闹红火,其中边拗花船边练武术的是左氏门徒李毓秀、钮文科等年轻人,老拳师牛德富派他的多名弟子,手持白蜡杆为马西红火维持秩序三天;弹腿、缅掌称文水的看家拳,不论孝子渠左家、还是武家寨武家、或是孝义镇袁家都练这两套拳,并且拳架、手法基本相似,这应该是近百年来相互影响、渗透、融合的结果。
这期间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也相继流入本县境内。
橫沟村段怀德从太谷县学得形意拳在本村传授,后南庄人赵国华、南齐村翟成气在家乡也传授此拳。
东北安村孟继顺在京向李文彪学得八卦掌,之后城子村胡占魁、原武协主席王泽刚等都习练、传授此拳。
东北安村孟志仁、孝义镇孔子安(又名孔连生)、汾曲村王志宏在太原当伙计,分別学得杨氏太极拳大架及推手技艺。之后,随着国家体委审定的“简化太极拳”的推行,本县境内以练太极锻炼身体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一些长拳名家也在研习太极拳。
文水武术漫谈(4)
新中国成立初,武术列为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
年春,三完小(南庄完小)校长石铎,带领学生参加汾阳专署学校运动会,学生陈志武荣获枪术第1名,石铎荣获武术表演1等奖。县人回忆,当年三完小学生多会踢拳弄棒,他们上体育课便是石铎校长教武术。
年春,本县举行规模较大的运动会,选出田径、摔跤、负重、竞走、举重、射击、武术、篮球、乒乓球8个项目的运动员34名,参加晋中首届全民体育运动会。是年秋,李毓秀、胡占魁在晋中全运会上,分获武术摔跤比赛1等奖、3等奖。同年,于改英(女)、王同高在省武术摔跤比赛中分获男、女乙等奖。郝全根在部队参加北京63*武术选拔赛,获师部拳、刀、枪术第1名,翌年,又获得华北*区第三届运动会枪术第1名。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李毓秀、孔子安、王同高、王泽刚等参加晋中地区的几次武术比赛都获得优异成绩。
在这些参赛获奖的拳师中,值得一提的是王泽刚老师。他幼得形意拳真传,后又学得八卦掌、太极拳、长拳。上大学期间,又学得国家规定套路拳、刀、枪、剑、棍等。参加工作之后,连续多次被选为武协主席,对文水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国家套路的推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时期,文水武术的传授仍以传统拳术为主。左秉高、李毓秀、张芳华、阎春旺、孔子安、梁志信、康修文、吕万荣、阎八则、于安通、任世友、段怀德、袁万林等老师傅均设场授徒,培养出了一批批武林新秀,为文水传统武术的延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上世纪70年代,文水学校武术得到长足发展。
年,王泽刚利用工作之余,从红卫学校(后称东南街小学)、西街小学、北街小学选拔队员10多名组建起文水青少年武术队,训练内容主要以新式长拳为主,之后,这些队员多成为文水武术骨干。
同期,胡兰、开柵、红卫等不少学校也相继组建了武术队,稍有点武术基础的教师或村内的一些练拳师傅大多被聘为武术教练。
郝全根从部队复员后,经县武术班的培训,学得国家规定套路,曾被南明阳、北明阳、西明阳、武家寨、麻家寨、东庄、西庄、石永、龙泉等10多个学校聘为业余武术教师,经他教习的学生有数百名。
白果林在胡兰小学训练武术队,他们的三人对棍,扑刀破枪等新套路曾在县、区教学会议上表演深得好评,周边县份、学校多次派人到胡兰小学取经学习。
文水学校武术的蓬勃开展也引起地区体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