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汾阳城外峪道河,有个神秘的龙桥洞 [复制链接]

1#

《县志》云:“白彪山……上有龙桥洞,洞方广十丈许。辟两岩间。石梁横其绝处,蜿蜒若龙,攀援可跻。在山高水穷中,悬溜如乳,滴石池不竭。洞顶置殿庑,塑金仙像。僧穴居岩栖,汾人称北岭。”

又“彪岭樵歌,即白彪山涧。上有龙桥洞。石梁蜿蜒中出,悬溜滴池,冬夏不竭。稍南为羊耳山、牧白庵,一带林木丛茂,每有樵夫牧竖讴吟上下。”

又“龙桥寺,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白彪山。上有龙桥洞,洞顶建佛殿,僧胥穴居岩栖。”

——题记

古汾阳有所谓八景,到现时几乎全部踪迹无寻、空留为一段传说。仅马跑神泉一处遗迹尚在,但其间巨刹润济候庙也已片瓦无存,钟鼓无音,只余水流汩汩。而所谓彪岭樵歌,一直以为本无确指,是为凑景之“八”而虚构。若干年前看到《汾阳县志》中上述题记文字,知名本不虚,也有实景相依。遂四处访闲,始知其状。但皆云路遥途艰,需有备而往。以是,龙桥洞、樵歌处实景,愈发神秘起来。

年3月28日,恩林兄来电,再忆十年前话题,问询造访龙桥意趣,欣然应,并约若干好友同行。

30日,西北风六级。一行三车六人逶迤西北而行。到花豹石下,泊车换服、携镰持斧,鱼贯进山。

恩林兄开垣庄人,虽后多在乡、县工作,但自小随山伴岭长大,对此处山形地势了如指掌。到黑帽道,即为我们挥指,晴空丽日下,龙桥洞虽影影绰绰不甚分明,但北岭嵯峨形势已宛然屏息间。

穿行在荆棘中。脚下的龙须草是去年的,枯*泛白,但新的绿芽已在其根部吐出一朵一朵绿意。扑面的灌木虽不见绿,但眼见枝条正在抽新,星星点点勃然有生机,不知是叶芽还是花蕾。只有山桃花已开得灿烂,一朵一朵、一树一树,在风中招摇。

不断有灌木横在人前,带刺的紫叶小檗、扶疏的丁香、坚韧的荆条……左右一齐向人挤来,严严实实地挡住前路。这条所谓的路,因为多年没有人走,也便不成其为路。最讨厌的是单瓣*刺玫,俗称马蕊蕊的带刺灌木,凭了它锋利的长刺,不是在人手上、脸上划出血痕,就是挂了人的衣物不让前行。大家刀、剪、棍一起上,斫枝断桠,方可腾出容身之处。或作豚走、或作蛇行,个个均极狼狈,全无平日雍容之态。

行一小时,大家已面带倦意,途中作小憩。见身后征途莽莽、面前青山可触。问恩林兄,方知只有三分之一行程。或见前面林木之中青石之上,一*狐**崇崇与我们对看,倏忽间又不见踪影。方知我们侵入动物世界久矣。

渐从沟壑底部乱石、灌木中走出,一块巨大山石亘在面前。极陡、极滑,纹理斜直向上,手无可攀、足无可蹬。此时大风迎面,衣物乱飞,时有坠落之虞。按恩林兄吩咐,向左,处处留心、步步寻路,彳亍间,终于及顶。张惶四顾,见天蓝如染,纤云无存;汾河谷地,尽收眼底。隔空望去,绵山遥遥可及。汾阳、孝义、介休、平遥、文水五城,河湖楼盘,尽在一指间。眼见得孝义、介休焦化烟囱傲然特立独出,烟雾在风中飘荡。柳君笑言“风大才是登山的好天气”。细思,极有理。如若和风习习,必雾霾重重。登高而无所见,亦可谓锦衣夜行了。

再傍山攀行三百米许,终至又一峰顶。山口处,豁然开朗,龙桥寺址如一幅新画,猝然跃入眼帘。谷呈箥箕形,箕背为崖。迎面山崖并排数洞,幽黑深邃,远看更觉神秘。左侧人工整出前庭,方约五亩,似为一禅院遗址,有洞斜向入崖。龙桥洞居左,前后豁然,洞顶巨石宛若游龙,飞架两岩林木间。

下行寻道,灌木洞开,偶可见人迹。此处前行,胜似闲庭信步。须臾间,达龙桥之上。背后是北岭之峰,脚下为桥,桥下为洞。风被峰遮住,只有阳光暖暖照在身上。饥、渴、疲,在休憩时一起涌来。大家慌不迭地打开包裹,补充能量、补充液体。互相看一脸的划痕、一身的枯叶、一腿的土尘,说着笑着。冀村香干、平遥牛肉、五佛楼饼子、杏花村汾酒,很快,香气在胃里弥漫开来,身体渐觉暖意。看手机记录:中午十二时,海拔米,计步。推知大约步行两个半小时、十华里,登高五百米有余。

边吃,边听恩林兄讲当年伐樵故事。

说那时村人生活极苦,砍柴伐木虽然生产队不允许,但睁眼闭眼的家家如此。木料或自家用或悄悄卖到平川去,那是人们最重要的一个生活来源。寻烧火柴是男孩子的任务,一群童伴厮跟进山,一棌(东北栎)二桦三椴木,棌木最耐烧,桦木次之,椴木又次之,只有没出息的才会砍些杂木。一次拖柴下坡时不慎滑倒,登时左臂骨折,忍着疼痛憋着泪珠硬是把一背木柴拖到村口,那年才十三岁。路基本上就是今天登山的路。又说,青年时期为了挣零花钱,约伴穿越北岭过头道川到二道川砍木杈把,早晨四点出发,晚上十一点才回家,十九个小时只有一顿干粮,体力消耗到人的极限。同伴砍了十五根杈把,捆绑扎实,但路途中实在力不能支,于是一路走,一路丢,回家时只剩了十根。说那时的苦、那时的累、那时的乐、那时睡觉和吃饭的香。大家听了,不胜唏嘘。

在遗址中,找到了石洞、找到了石室、找到了残砖碎瓦,独独未找到只言片语的文字一一据说本有一块碑,近年因为属地之争,被人埋掉了。

此次龙桥洞之旅在艰辛备至中虽然结束,但因未访到文字实物,所以,龙桥洞为何人何年所开、遵奉何种宗教、其历史沿革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反而更加迷朦,越发觉得龙桥之神秘了。

未几日,春桥老弟发一古碑照片过来,说是采自龙桥洞,于是一睹为快。并谈及他刚访龙桥,已捐资若干,如通车路、修停车场等等,不禁心中钦喜,遂约相机同去。

碑云:

“重建下寺禅院碑记

夫谓建寺之由其来尚矣始自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囗殿但问群臣太史传囗对曰臣闻西方有得道者其名曰佛臣下析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囗囗囗将*蔡愔中郎将秦景博士王厚囗囗囗八人使西方求佛法六年癸亥蔡愔等于天竺邻境囗囗国遇摩謄竺法兰二囗僧持白囗囗囗囗象白马驮四十二章经邀至洛阳今汾州城北北三十余里山号龙桥乃是囗龙虎囗宿之地万囗喜降之场皆云古刹下寺塔悔于成化二十二年间囗州关村里香积寺僧囗囗同阳曲县善囗王普谅见得悔怀同发善心隅经此地修盖完备感囗囗檀那遐迩云集捐资囗囗给偈率不囗告劳营金佛像彩画诸壁殿阁楼台众圣堂宇复整重囗暂离桥下龙吼上面古囗囗二院俱囗上下功成求法皆以宫殿来献而为供养如来一一处之囗曰汝等后得证果于十方界成佛度生如我无异比时王子者今释迦十方佛是世人修寺建塔囗益当来得何果感亦如之寺宇设实为一方之香火上祈

皇图巩固下保黎庶安康厥工告完立石为庆兹者弟囗大住持德兴如云同人美厢囗囗囗囗囗囗文彬发心鸠资创建

佛祖师殿一所内有圣像妆塑已成至共结善因功毕囗愿书其叙赞远近交囗童叟永无替矣是为记序曰:梵刹清幽假人造作大法兴隆囗用德人佛日重明重地亨久囗囗囗囗囗殃恶友报应之征如影虽形或者日长囗言不久时至莫囗限满岂守善囗囗囗?

各有所归大哉斯言诚然不虚建寺建宫增福增寿

本山重建募缘二大住持僧德兴如云门徒圆庆圆囗

囗缘善王普谅普信门徒礼囗成

大相里崇胜寺僧果轩书

本州望村里成子恭男大吉大库大庐刊石

囗原里丹青邓子泰男邓清邓囗

囗囗囗年岁次乙亥秋孟巳未日立碑”

追文及字,谜团更多,心中对龙桥的向往更甚。

及至11月10日,我们履行春天的约定,一行二十多人再上龙桥寺。

这一次,春桥是有备而来。一方面,他邀约了领导和朋友们;另一方面,还有金庄村玄帝观的孟道士及十来位村民前来助力。

车泊简易停车场后,同行人员合影

夏,春桥与村人筹资两万多元开辟了一个停车场,开辟出了三、四公里的上山通道。所以我们这次登山,再不会受荆棘之苦。一路随山借势而行,不足一个小时,即抵龙桥寺下。奇怪的是,天气预报今天有大风,进山后,却阳光明媚,和煦如春。

众人的寻古只是一个方面,助力的村民们更为忙碌。一会儿从龙桥洞中向古代僧胥的“穴居岩栖”处搭设十八米长梯,一会儿从便道向下寺的洞穴搭设横梯,一会儿合力拖拉被人遗弃于山野的残碑……而早有准备的任国全等几位,把几块残碑旧碣全部用宣纸摹拓了一遍。随着拓包的起落,失落在风尘中的历史一下子穿越了回来。

搭设云梯

原来他们不仅开辟出了进山通道,上文中提到的泥水小窟,早些时已经接通了水管,安装了龙头,山岩水正不停地从水龙头里淅沥滴落,在地下汪成一窟。

阳光静静照耀着山、树和人们。初冬的天气感觉不到一丝的寒冷,干净的空气,让人气定神闲。心旷神怡的时候,适合讲故事和听故事。

同行的人中,有一位让人想不到的伙伴。姓马,是山下桑沟村人,汾阳中学退休教师,今年已八十六岁。这么高龄的人登山,不仅在山道上健步如飞,而且上山后还一直想要攀爬十八米高的长梯。实在是因为大家的一致劝阻他才作罢。

碑文中记载的明代的历史当然没有人能说得清,能回忆起的,是抗战期间村人躲扫荡的故事。当年,龙桥洞是金庄、桑沟等村庄的人们逃命的目的地。马老师说到某人家急于躲避兵患,抱着孩子上山,到了龙桥洞才发现孩子是脚朝上头朝下上来的……以至于他的一生,气管和肺就没有清利过,打了一辈子呼噜。众人唏嘘之余,马老师联想到他当年才一岁的小妹,因当时躲避不及,被日本兵生生裂批,扔到了冰面上……“一提起日本人,我就……”刚才还神气飞扬的马老师,说到这里,哽噎了。

没有风,似乎听得见时间在流动。

古代和尚们穴居岩栖的洞和碑文中所谓下寺的岩洞,虽然架设了竖梯横梯,但因为感觉上没有那么牢靠,所以没有几个人敢于深入探险。而里面的情形,就只能是听胆大的英雄们回来讲述了。那个岩栖洞,据说开面有几十个平方。一侧靠龙桥洞,踞龙桥底十八米高,原来是豁开的,僧人们用砖石垒了墙体;一侧临悬崖,距前方山崖约二米远近,古人是使用伸缩梯与山崖连通的。推想,到了晚上,僧人将伸缩梯抽回洞内,门一关,百害莫侵。由此能够想到,此地名为白虎岭或白彪山,当年肯定有虎豹的出没。而这一点,正好合了释迦牟尼在丛林中与野兽相伴、静心苦修的意趣。

下寺所在的岩洞,位于龙桥洞右侧的下方,高踞悬崖之上,山腰有小径可通。但四五米宽的崖断处,只能架梯而过,也极险峻。据说洞内凿制非常规整,神台依旧完好,且有摩崖石刻三方。

在上寺与下寺之间,开了一个石龛。龛高约一米八,阔约一米五,龛内白灰罩面,居然有文字有墨绘,宛若昨日新造。文字内容上方榜题:大明成化拾柒年至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本州关村里香积寺僧王德兴号如云囗囗囗囗;右侧榜题: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世间无比囗囗囗囗囗斋僧布施广囗囗每日明心见性囗囗也囗囗囗安阳囗囗不行如云俗在囗囗普度众生囗囗;左侧榜题:"诗曰,如云实是赛维摩,行处坐卧念弥陀;三千诸佛皆恭护,西方路上笑呵呵;太阳海里打古囗,囗弥顶上入耳中。"对照若干碑文,大都认为此处为如云和尚坐化处。虽在龛内未见骸骨,但察其形制,解其文意,坐化一说当为不虚。

石龛内貌

至下午四时,工作各项均基本完成。所有碑文拓本,查其款,都是明中至晚期所制。更早的文字乃至砖瓦,没有找到。从原文中约略可知,在明代中晚期,这里僧侣和香客如云,兴盛一时。从碑文中人名推测,它的影响远至汾阳东乡甚至外县。从明正德十一年《重修下寺禅院创建石洞碑记》,可知龙桥寺为曹洞宗丛林,由来久远。而文中提到的所开石洞,凭木梯可临入口,但洞内只能容身一人膝行,洞壁依然完好,目前可达二十多米远近。再前,则因坡斜石滑,不能行进,也许里面会有惊喜存在也未可知。

再访龙桥,虽然比先前更多深入,但仍有缺憾。一是因为股战,依旧未能目见全貎,正所谓耳听不如眼见。二是所拓碑碣因为急就,原石本就漫漶,所以辨字仍然困难,只能略知其概。

常言冬去春来,而两访龙桥则恰是春去冬又来。虽然时隔半年有余,但看山看树,又恍然昨日。风中的岩石、秃兀的枝干,满地的枯叶,像极了初来的感觉。可谓青山不老人易老了。

龙桥洞的周边,长满了好多野生的山树。而以一种阔叶树为多,结一种紫黑色的小果,细看,并不认识。问当地人,说是檀檀树,是一种利风水的树。孔弟通过度娘查了一下,学名叫黑弹树。而龙桥洞中最粗的歪着脖子的那棵,便是这黑弹树。据说,早年这棵树上,曾经挂了一颗铁钟。当晨曦映山、和尚撞钟的时候,全汾阳城都可以听得到它的嘹亮。

樵歌可能已经成为一个永远的传说,但铁钟的鸣响,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再与古代的旋律遥遥对接。

途有天然石裂成形,是否有点像人头雕像?

中途有岩如屋,中有天然石裂成形,是否有点像人头雕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