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旅之声博古论今探寻文水巨碑下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丸零售价格元 http://m.39.net/pf/a_4342727.html
游山西读历史品吕梁上期节目我们说到,在跟随唐高祖起兵的20余位开国功臣之中,武士彟勤恳任事,稳健踏实,*绩不错,结局亦佳。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武士彟一生忠于李唐王朝,朝廷也没有亏待他。唐太宗诏令,按照武士彟遗愿,将他归葬文水,官造灵车送达故乡,委派并州大都督李勣监护丧事,因山作墓,缘丧所用,都有朝廷供给。

同时,唐太宗追赐武士彟为礼部尚书,赐谥“定”。

“定”的含义,是忠心,实干、稳沉,对这位老臣来说,名至实归。

然而,武士彟虽官至唐初四大都督之一,算是地方大员,但由于他是寒门出身,才干在诸元勋中也属中等,终生未得进入朝廷中枢。如果武氏是豪门,必然享受宗族荫封,官爵世袭,而武士彟这个梁柱一倒,一家人便再无依靠和庇护。

武士彟下葬后,武氏一门再无可依恃,显赫之家顿时门庭冷落。

武家,突然成了皇族。

她的祖先,她的父亲,理所当然要被追封。

在此之前,因为武则天当上皇后,武士彟已经被追赠为并州都督、司徒、周国公等。咸亨年间,再次加赠为太尉兼太子太师、太原郡王,附祭于唐高祖的庙廷,位列功臣之上。

这次,武士彟被理所当然地追封为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他在文水的坟墓,摇身一变成为昊陵。

文水有一座皇帝陵墓?如果你到文水问起武则天,那是无人不知。但问起皇陵,十有八九会回答“不知道”。

因为埋葬武士彟的昊陵,因为*治变迁和地理变化,已经失其所在。

▲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鎏金银杯

梁晋红是文水县博物馆馆长,她曾经对昊陵遗址提出索证。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对先祖的追封,可以用“狂热”来形容。

她是天授元年(年)九月九日登基的,十三日就下制,立“武氏七庙”于神都洛阳。

哪七庙呢?

她尊周文王姬昌为始祖文皇帝,周平王少子武氏之祖为睿祖康皇帝。然后就是自己的直系祖辈了——

尊五代祖,已是太原靖王的武克已,为严祖成皇帝;尊高祖,已是赵肃恭王的武居常,为肃祖章敬皇帝;尊已是魏义康王的曾祖武俭,为烈祖昭安皇帝;尊已是周安成王的爷爷武华,为显祖文穆皇帝。自己的父亲武士護呢,是太祖孝明高皇帝。

第二年春二月二十二日,她又下诏,诏严祖墓为节陵,肃祖墓为简陵,葬有母亲杨牡丹的咸阳明义陵为顺陵。

▲顺陵前的石走狮

在以后的几年里,武则天对父亲以上的祖先陵墓未见加封。

圣历三年(年),是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九年,在她的经营下,大唐国泰民安,实力雄厚,她又改署文水昊陵为攀龙台,咸阳顺陵为望凤台。至此,武则天对父母陵墓的加封,达到顶端。

时隔两年,一通巨大的石碑在文水昊陵前出现了。

那是长安元年(年),武则天已经78岁了。

这年十二月,她为父亲在昊陵前立了一通非常高大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由宰相李峤撰文,相王李旦书写。碑文长达6字,详细地介绍了武士護的一生经历与武氏家族的起源,为后世留下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

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

▲顺陵前的石翁仲

至此,攀龙台的规模发展到了顶点。攀龙台的规模有多大?由于历史原因,攀龙台的地标建筑已经湮没无闻,但与攀龙台同时受封的其母杨氏牡丹的顺陵至今犹存,从其规模,不难想见攀龙台的浩大。顺陵位于咸阳,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占地万平方米。其中,内城长米,宽米,以石刻排列看,内城是原墓葬区。覆斗式封土高12.6米,边长近50米,石人、石狮、石马分列三排,体形不大,而在外城南面的石立狮、独角兽等,却体形髙大、做工精美,是唐代石刻精品。攀龙而望凤,顺陵也叫望凤台,与望凤台对应的攀龙台,规模只会更大——年文水南徐村村民在本村西山脚下挖砂挖出的巨大石狮,可资证明。

▲顺陵前的石狮

▲文水挖出的石狮

挖出石狮的地方,是武士彟的老家。考证的结果,两尊石狮只能是出自攀龙台。

攀龙台墓址已经遗失,巨大的石碑不见了踪影,但6余字的碑文却留在了史籍中。

碑文记载:“唐高祖崩,帝奉讳号恸,因以成疾,呕血而崩。遗令归葬文水,因山为坟,穿足容棺……”

碑文中所说的“帝”,指武士彠,他在临终前留下了遗言,说要将他送回文水县安葬,并且要“因山为坟”,将坟墓安置在山上,由此可以看出武士彠的墓地是在文水县,并且是在山上。

▲顺陵前的石雕天禄

其他史籍,也明确记载了攀龙台的方位和石碑的情况。

北宋《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并州文水县,太原王墓在县城西北十五里,即唐则天父,武士護也,双阙与碑石存。”

该书还引用《戎幕间谈》载李德裕言:“某为太原从事,见公牍中有文水县牒称武士護墓碑,元和年忽失龟头所在。碑上有‘武’字凡十一处皆镌去之,碑高大非人力所及……”但这一记载,与《太平寰宇记》作者所见却不同,他当时看到攀龙台碑与双阙都完好无缺,认为小说所载事不可信,“今此碑武字最多,皆刻画完好,无讹厥者,以此知小说所载事多荒诞不可信类如此。”

▲银药盒

又有明朝《永乐大典》卷载:“唐武士護墓在文水县城北十里,唐则天皇后父也,则天革命改墓曰陵,旧有碑二通,太原王碑高宗撰并书,今已不见。只有高皇帝碑,高五丈,阔九尺,厚三尺。其碑地埋一半,文亦剥落,只有碑额‘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在太平兴国时期,文水县的县城(文水古城)在今天的旧城庄村,“县西北十五里”所指的方位,即今天南徐村西沿山一带。因为只有这个地方,才符合《太平寰宇记》和《攀龙台碑》所记载的方向和距离。然而,攀龙台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银唐代青地夹缬桌垫

武则天是一个奇迹,她用盖世的美丽、绝顶的聪明、超凡的理性、彻底的无情,再加上强烈的*治欲望,和无与伦比的好运(台湾作家柏杨评语),在一个几千年来男权一直占尽优势的世界里雄飞高举,在权力争夺的杀戮战场上,在传统封建的父系社会中,建立了一个女性当主宰的崭新帝国。

▲唐代镶嵌螺鈿圆鏡

在武则天的眼里,禁区可以突破,命运可以改变,就是这种勇气和才智,造就了大唐气象,使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戴上冕旒的女皇。

武则天67岁称帝,82岁退位,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帝国的巩固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她身后,一切都在改变,包括攀龙台。

▲唐代武则天除罪金简

有唐一代,武则天余威不倒,对她的评价还比较正面。到宋代,宋太祖赵匡胤对武则天还有这样评论:“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享国者,良由此也”,对她仍算肯定。

但以后,随着封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日益强化,尤其是崇儒思潮和理学纲常说教日益泛滥,世人对武则天的评价趋坏。

到明代以后,正统观念中已经容不下这位中国有史以来空前成功的女强人。

比如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认为武则天是明君,“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乎?”,但绝大部分人认为女人当皇帝是“牝鸡司晨”,许多卫道士和酸儒用恶*的语言咒骂她,对她的贬损达到一个高潮。

▲历代古人像赞》对武则天的评价偏颇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武则天走下皇位后的先天年间(年―年),唐玄宗下诏削去武士彟的帝号,恢复太原王爵位,其庙廷也随之而废。武则天死后千余年,攀龙台又接连降损,明代尚可见到个别地面遗留,到清代时,墓葬和石碑都已经无迹可寻了。

是人为损毁么?

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陵园内的建筑和体量不大的石刻等,搬动和损坏起来相对容易,但想移动或敲碎巨大到排名中国历史上第一的石碑,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若是官方的指令或组织破坏,定是一件大事件,会记载于史志和相关古籍的,但目前没有找到任何记载。

梁晋红认为,陵墓本身以山为陵,别的标志没有了,陵地也就只是青山一座,不会见到墓的痕迹,而巨碑的消失,“应该是由于本身压力太大沉入了地下”。

她的依据,首先是明朝《永乐大典》的记载。

▲唐代银鎏金葵口盘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据记载,这通巨碑高五丈,宽九尺,厚三尺,算下来,高度达16.6米,体积达到50立方米,碑身重吨之多。到明朝永乐年间(—)碑下沉了一半,即8米多沉入地下。梁晋红认为,在明朝永乐年后到清朝,剩下的一半,也沉入了地下。

更进一步的判断,下沉的原因有四种:

第一种可能——碑下地层出现断裂,使碑沿着裂缝下沉,直至被大地吞没。

第二种可能——地层中流沙的运动造成大碑下沉。这种情况在文水县曾有过先例,据清光绪九年《文水县志》记载,在紧靠南徐村的龙泉都曾有一通泌水碑,是唐代虞世南撰书,由于年久沉人地下。光绪初年,官方要求掘出,结果越掘碑越往下沉,最后竟然找不到了。

第三种可能——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的地震有关。嘉靖年关中大地震,震中在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在晋南有移山倒河的现象,文水县也有房屋震塌压死人畜的灾害。地震中地层变化致使石碑下沉,也是可能的。

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判断,就是年久日长,巨碑被淤埋掉了。

▲唐代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在紧邻南徐村的龙泉村北,有一个叫“碑上地”的地方,据专家推测,“碑上地”的地名,很可能就是因攀龙台大碑的存在而命名的。

另外,《永乐大典》中的文水县地图,在寿宁寺东南靠近文峪河处标有一处武士護墓,在“古迹”部分又记述武士護墓距离寿宁寺三里。康熙十二年的《文水县志》,在同样地点标有一个武后碑图样,后人推测这一图样就是武后所立之攀龙台碑。它的大体位置,就在今“碑上地”附近。

如果攀龙台碑在“碑上地”,那么,武世彟墓具体在什么地方?

据说,武世彟墓在南徐村西柏草沟的“官帽山”。

官帽山因状似官帽而得名。其面临文峪河,左靠五龙山,右倚虎皮山,依山傍水,龙盘虎踞,确实是处风水宝地。

但武世彟墓在“官帽山”的猜测,更与当地一次奇特的“地裂”有关。

▲光绪九年文水县地图

年,南徐村永田渠因为渠道底部塌陷漏水,水往里灌注了一个昼夜以后,周围下沉了一米,下沉的面积有一亩多地,继而导致柏草沟的官帽山山脚下裂开一条大缝。当时,有人抛大石头进去,跌落的声音长达两分钟之久。

这条裂缝,又伸向了山中深处,当时,人们就怀疑这里可能是武世彟的墓址。年,文水县曾邀请考古人员进行实地勘察,但没有定论,说需要今后继续考察和发掘来证明。

年,该县又邀请考古专家来此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是否为古坟墓遗址,限于勘探条件,暂时不能定论,但肯定不是古代煤窑遗址。”

一切,仍在悬疑中。

▲法门寺窖藏出土唐智慧轮盝顶纯金宝函

一个迷信文字,甚至造出聛睨一切的“日月当空”,以“曌”当作自己名字的女皇,在为自己盖棺定论的石碑上,却没有刻下一个字。

不管是因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抑或自知争议过大干脆不写碑文,还是不立一言任由功过是非让后人评说,这通无字碑,已让后世深深感受到这位女皇的独立特行和淋漓个性。

无字碑高耸,攀龙台碑沉没,一对父女,晋陕遥望,竟似无语凝噎。

最后要说的是——崛起或沉没,巨碑,无疑对应的是权力的美学。中华帝国的历代帝王,作为征服者,总想将自己的伟大,融合在广袤的大地上。背后,折射的是疯狂的永无止境的权力欲望。

所以,他们对巨大的建筑或事物有着病态般的热爱。

比如阿房宫,比如紫禁城……他们喜欢大,或者更大。他们期待私姓江山万万年,他们梦想做一个永世的皇帝。他们不知,那不过一场春梦而已。

游山西读历史品吕梁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